


五洲有Yue | 廿四节令鼓创始人陈再藩:鼓乐寄托了海外华人对故乡的思念
岁末年初,一种独特的鼓声时常在海内外响起。在马来西亚的舞台上,一束灯光打下来,身穿红衣的鼓手挥舞鼓槌,铿锵有力。待灯光全部亮起,24位鼓手一边打鼓一边跟着节奏起舞,每只鼓上写着不同的二十四节令。
这种独特的表演艺术是“廿四节令鼓”。1988年,诗人陈再藩与已故音乐家陈徽崇合作,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融汇南粤狮鼓和书法艺术的特点,在马来西亚新山创作了廿四节令鼓。
廿四节令鼓表演。
廿四节令鼓表演。
2009年,马来西亚文化部将廿四节令鼓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马来西亚仅有的两个由华族创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廿四节令鼓创办三十周年之际,陈再藩也获得了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物奖”。
“廿四节令鼓,让年轻一代找到了喜欢传统文化的方式。”近日,在接受GDToday专访时,廿四节令鼓原创人之一、大马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表示,海外华人注重传统节日,而鼓乐既是节庆的声音,也让海外华人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随着年轻鼓手的增多,廿四节令鼓从马来西亚传到了五大洲,也回到了中华文化的故乡。
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创新,如何“走出去、引进来”,陈再藩觉得廿四节令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认为,潮汕文化要走向海外,应该有新的“数码红头船”,通过网络平台把潮汕音乐、潮汕美食、潮汕故事、潮汕风景都传出去。
廿四节令鼓原创人之一、大马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
廿四节令鼓原创人之一、大马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
“鼓乐是过节的灵魂,像母语般亲切”
对于陈再藩而言,潮汕文化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文化的熏陶藏在每一个节日里。每当看到父母开始包粽子、搓丸子、做麻糍,陈再藩就知道要过节了,而他更期待的是热闹的游神。镖旗一开,唢呐一吹,鼓乐一响,陈再藩一下子就被一种亲切的鼓声迷住。
“过节一定要有鼓乐,没有这个声音,节日活不起来。”陈再藩形容,潮州大锣鼓的声音就像潮汕话般亲切,饱含了对家乡的感情。
陈再藩在马来西亚与汕头英歌舞队合影。
陈再藩在马来西亚与汕头英歌舞队合影。
GDToday:你的家人下南洋过番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陈再藩:我父亲大概是在1927年下南洋的,他那时候15岁,在马来西亚新山的一个杂货店当劳工。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回到家乡,与我母亲结婚,他们都是潮州潮安浮洋镇人。我的哥哥在潮汕出生,而我在马来西亚出生,因为种种原因,我都没有见过哥哥,直到他去世。
GDToday: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于潮汕文化的记忆?
陈再藩:在家里,父母都是讲潮安话,所以我从小就懂潮州话。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潮州人各种传统节日,比如注重元宵、注重冬至,端午节还会包粽子。特别是中秋节,潮州人会拜月娘,我母亲都会把我的课本放到供桌上面,寓意以后比较会读书。潮州有一种糕点叫“书册糕”,书册就是书本的意思,我觉得这个很特别,是潮汕优秀的风俗。我从小就喜欢过节,当看到母亲开始做潮州桃粿、做麻糍,我就知道节日要来了。如果把潮州元素从我的生命里面抽掉,我觉得就非常苍白了。
GDToday:在过传统节日时,你最期待的是什么?
陈再藩:我觉得过节一定要有鼓乐。马来西亚这边过节会有潮州大锣鼓,让人非常的喜悦、非常的快乐。到了中元节,附近的菜市场做盂兰盛会的时候,就有好几个戏台演潮州戏,人山人海。我是小个头,翘起脚跟,然后伸长脖子去看潮州戏。我父亲是一位劳工苦力,只有在这种过节的情况下,他会穿得很整齐,白上衣、白长裤。小时候的我觉得,那一天爸爸特别的帅。
GDToday:你觉得鼓乐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陈再藩:每逢过年过节,就有游神和营老爷。游神时,镖旗一开,唢呐一吹,鼓乐一响。我觉得那是一种特别亲切的、像母语一样的声音,就像自己家乡祠堂里面的那种音乐,它就流动起来了。如果没有这个声音,这个节日就活不起来。在这种情感的积淀下,我对传统节日鼓乐的着迷,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引起共鸣的一种脉搏。我觉得世界各地有各种不同的鼓乐,再好看,都没有像潮州大锣鼓这样的亲近、亲切。
“让年轻人找到喜欢传统文化的方式”
再次唱起《九舞》,陈再藩的回忆又被拉回三十多年前。
1988年,新山中华公会承办了全国华人舞蹈节,当时西亚华人音乐教父陈徽崇先生提出了主题“九舞”。当时,陈再藩提出在开幕式上用九面南狮鼓伴奏,用热闹的鼓声传递节日的喜庆,二人便共同创作了《九鼓雷鸣》。后来,他们又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创作了廿四节令鼓。
关于廿四节令鼓的展览。
关于廿四节令鼓的展览。
如今,廿四节令鼓从马来西亚敲响,传遍了五大洲,又回到了中华文化的故乡。廿四节令鼓传承的背后,是一群热爱打鼓的年轻人。
GDToday:你是在什么契机下创办廿四节令鼓的?
陈再藩:创办廿四节令鼓,完全是一个偶然。我对鼓乐的着迷是潜伏着的,后来碰到一个时机,就是第九届舞蹈节的主题曲是《九舞》,我想如果有9个鼓来伴奏,是可以加强它的效果,这是前所未有的。我就想,我能不能创造另外一个更大的鼓阵表演,然后就琢磨着该有多少个鼓?最后碰上了二十四节气,每个鼓给它一个节气,然后构成了24个鼓的廿四节令鼓。
GDToday:潮州大锣鼓和廿四节令鼓有什么不一样?
陈再藩:我是受到潮州大锣鼓的启发创造廿四节令鼓,潮州大锣鼓是鼓乐,廿四节令鼓是鼓舞。廿四节令鼓包括四节鼓阵的变化,鼓手会在鼓之间穿梭,有时候是人动,有时候是人动鼓也动。所以基本形式上是不一样,不过效果是一样。
GDToday:目前,廿四节令鼓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如何?
陈再藩:2009年,廿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二项华族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马来西亚文化遗产局负责人告诉我,两年之后,他们准备为廿四节令鼓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这也是华族文化第一次被马来西亚文化部单独提名。
现在马来西亚有三四百支廿四节令鼓队,海外传播靠的是很多马来西亚高中毕业生到海外去深造,带到他们所在的学校去。目前,新加坡有20多支节令鼓队,中国、美国、加拿大也有。
GDToday:廿四节令鼓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了哪些作用?
陈再藩:有学者认为,廿四节令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到了海外衍生出的新事物,又从马来西亚传到了世界各地。我觉得,节令鼓让年轻一代找到了喜欢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他们觉得打鼓是帅的,所以鼓就不老。我觉得,传统文化要在年轻一代的生命里去发扬,必须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三五个年轻人垒起鼓棒,就敲起来了,所以我说,这是东方的摇滚。当我们举办国际节令鼓节时,世界各地的鼓队都来了,打鼓变成是一种共同的语言,天下鼓手是一家。
潮汕文化出海需要“数码红头船”
最近几年,潮汕英歌舞火遍海内外,引发了许多关注。在陈再藩看来,如今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时代,应该打造“数码红头船”,借助网络平台把更多像英歌舞这样的优秀文化传到海外。
英歌舞、节令鼓,用的都是两根棍子。陈再藩形容两者是“东方街舞”和“东方摇滚”,也是潮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典范。如今,在潮汕也有人将两者结合起来,希望碰撞出更有创意的文化表演。
“先让潮汕文化走出海外,他们喜欢潮汕文化后,自然会去潮汕寻找美食,学几句潮州话。”陈再藩认为,当某一元素出圈出海后,可能会带动许多人对整个文化的兴趣。
GDToday:在互联网时代,你觉得文化传播有哪些发力点?
陈再藩:我觉得有了互联网后,文化传播的整个生态跟话语权都改变了,现在是文化传播最好的时代。所以我一直认为,现在潮汕文化要走向海外,我们应该有新的“数码红头船”,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把这些很好的潮州音乐、潮州美食、潮州故事、潮州风景都传出去。
这两年,英歌舞在中国红红火火,我觉得也到了一个特别有利传播的时候。如今是短视频的时代,英歌舞只要在潮汕地区一表演,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自媒体去传播,就比文字的时代更容易传播文化。英歌舞是东方的街舞,廿四节令鼓是东方摇滚,用的都是两根棍子,现在潮汕也有人把廿四节令鼓跟英歌舞结合起来了。
GDToday:潮汕文化如果要走向海外,你有哪些建议?
陈再藩:潮汕没有中国内地的大山大水,吸引人的是什么呢?是那些生活里面,似乎熟悉但又陌生,又饱含情感的东西。比如,我到汕头就喜欢逛老城区,到潮州就喜欢住在巷弄里面,非常有人间烟火气。潮汕的民俗活动也很丰富,春节期间各乡各镇都有游神,可以把这些乡村的游神和特点编成一个时间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可以去到潮汕乡村,而不是都挤在潮汕古城和汕头小公园里。
GDToday:展望未来,您觉得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如何变得更紧密?
陈再藩:现在中马两国免签,实际上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走动。2007年,我们柔佛的潮州会馆才去潮汕访问,才让潮州发现这里的潮州文化保留得那么深厚,所以才要常常走亲。相隔11年,汕头市跟新山市友好城市的备忘录在上个月获得升级,这个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应该继续强化交流。
在马来西亚新山举行的“出花园”仪式。
在马来西亚新山举行的“出花园”仪式。
马来西亚的华人也应该多回家乡看看。“出花园”,应该是潮州人最独特一个风俗,寓意着孩子成年了。如今。在马来西亚,“出花园”已经变成是很多潮州会馆集体办的活动。我曾经建议,如果“出花园”的时候,海外的孩子父母可以把他带到潮汕去办集体“出花园”。这作为文化之旅是非常好的,这样能使海外新一代的潮州人更好地认识家乡的文化。
采写:GDToday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郑玮璐
视频:秦少龙
发自马来西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