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暖阳如碎金般洒下。走进柏桥荔博园,沿着荔乡公路徐徐前进,绵延数公里金黄色的荔枝花密密麻麻,簇拥成球。近看,黄白的花蕊间蜜意流动,小蜜蜂在枝头间跳跃流转,酝酿夏日的甜蜜。
荔枝林下,几张木板拼成的简易茶桌上,蜂农围聚,天南地北的口音里透露出同一个信号:花好蜜好生活好。蜂农逐花而行,穿梭于山川田野之间,用勤劳与智慧酿造甜蜜。每年春天,这场追逐便会停在高州——全国荔枝最优产区。
“一期一遇,我们来这就像回娘家!”广西过来的蜂农谢文明笑着说。
荔枝蜜是中国四大名蜜之一。高州种植荔枝近60万亩,每年3月荔枝花开,全国各地蜂农闻香而至,在荔枝之乡续写甜蜜事业。他们的到来让荔枝林热闹非凡,他们的助力让小特产变成百亿大产业。
养蜂是一件甜中带苦的游牧事业,于荔乡而言他们是客也是主。每年来来去去之间,蜂农与荔乡之间建立起深厚的羁绊与感情。三月荔花如海,我们一同走进这群用双手酿造甜蜜的蜂农,感受他们不一样的奋斗故事。
3月28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3月28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浪漫追花之旅
十年从未间断
“取新蜜喽!”3月24日一早,伴随着鸟叫,莫荣生夫妇便忙碌起来。莫荣生负责驱蜂,用棕榈扇将驱风烟雾缓缓扇入蜂箱,待蜂群散开后取出蜜巢。妻子则用摇蜜机进行离心取蜜,金黄的蜂蜜顺着桶壁流入容器。两人配合默契,一个转运蜂巢,一个操作机器,乳白色的大罐子中琥珀色的蜂蜜越填越满,淡淡甜香随风散开。
“蜜体干净透彻,荔枝花香浓,好蜜!”这是莫荣生今年第一次打蜜,是今年收获的头茬新蜜,也就是他们行内人说的“开机”。“有蜜打就代表有钱挣!”莫荣生说,对蜂农而言“打蜜”就是追花之旅最浪漫的时刻。
与这浪漫时刻极不相称的,是夫妻俩在蜂场里临时安的家。
一块大帆布下盖着几顶绿帐篷。前厅,几个旧蜂箱组成临时茶几,“桌”上一大壶煮好的茶水飘出香气,地上锅碗瓢盆酱醋盐围着炉灶就地有序摆放。后室,一块年头已经不小的薄窗帘后,是两张行军床和一把小吊扇组成的卧室。这便是蜂农莫荣生20多年来行走养蜂江湖的家当。
“一辆卡车走天下!”莫荣生笑着自我调侃。虽然居住环境稍显简陋,却打理得井井有条。莫荣生和妻子打扮朴素、利落大方,笑起来更是憨厚可掬。“我们住得差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它们住得好!”莫荣生指着数十个蜂箱笑着说。
3月18日,莫荣生从广西桂林阳朔家里收拾行囊赶往高州,一辆卡车载着140箱蜜蜂、数十个乳白色大罐子以及那几个老帐篷,带着妻子就来了。自2015年来,每年3月带着蜂群到高州采荔枝蜜,十年从未间断。“茂名荔枝就是一个大蜜源,我们每年必须采的,年年来。”莫荣生说。
养蜂酿蜜是一项游牧的事业,全国各地逐花而行。在广东、广西“两广”蜂农手中,都有同一张时间表:“三月四月茂名、高州荔枝龙眼蜜,五月陕西洋槐蜜,七月湖南荆条蜜,八月桂林九龙藤蜜,十一月广东百花蜜。”
追逐花期十多年,莫荣生也见证了广东、广西地区交通的飞跃发展。“以前走国道要颠簸一个晚上,第二天蜜蜂都颠晕了,还得缓个大半天。现在高速贯通,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达高州,快得很!”莫荣生笑着回忆。
高州也是莫荣生今年追逐花期的第一站。他比往年晚了一个星期左右出门,三月中旬到达高州分界。“农户不断打电话催我过来,因为今年花好,他们需要更多蜜蜂帮助授粉结果。”莫荣生说,今年带来140多箱意大利蜂,预计高州荔枝蜜能采1000斤。
在高州荔枝核心产区,像莫荣生一样的蜂农有许多。几顶旧帐篷、一堆木蜂箱、几个乳白色大桶、一个不锈钢离心桶……朴实无华的采蜜场景,让高州上榜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优质荔枝蜜源基地。
高州是全国水果第一县,蜜源丰富而优质,尤其是果蜜,蜂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据官方数据,高州饲养蜜蜂20万群,从业人员1万人,年产荔枝蜜可达上万吨,蜂产品全年总产值为10亿元。
正因这20万蜂群的授粉,高州水果品质更优、卖得更好、走得更远。万千蜂农更是高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同行者、奋斗者、亲历者。
“别人总觉得我们风餐露宿很辛苦,但其实每到一处都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常常接触大自然,身强体壮,免疫力都比其他人要好呢!”谈起自己的职业,莫荣生带着几分骄傲。
对于未来,莫荣生表示,如果继续养蜂,茂名依然会是他每年的必到之地。“这里的蜜源稳定,对我的收入很重要。”他计划采完茂名的蜜后,回广西看看天气情况,再继续北上采集其他蜜源。
游牧养蜂有“娘家”
合作社串起产业链
3月23日晚,高州元坝村蜂农吴星亮家热闹得很。60多个养蜂人围着大圆桌,吃着农家菜,喝着蜂蜜酒,嗓门一个比一个大:“我今年带140箱蜂,保底要打1000斤蜜!”“荔枝花采完就去采龙眼!”这是他们每年采蜜前的聚会,既是商量正事,也是老友重逢。
吴星亮是这帮人的头儿,他创办的景旭养蜂合作社现在有23个固定社员,全国还有100多个跟着跑的蜂农。吴星亮家是周边蜂农的大本营,不管是技术上有不懂的,还是销售上遇到问题,又或者干累了休闲娱乐一番,都往他家跑。
“我们蜂农看似满世界游走,但其实相互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也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谁家花季到了就去谁家做客。”吴星亮每年带着社员到全国各地追逐花期,每到春天,家乡的荔枝花、龙眼花就是召唤他回家的最美信号。“每年都有不少外地蜂农跟着我到高州来,全国蜂农之间信息都是互通的。一带二、二带四、四带八,最高峰时光是通过我这个合作社联系过来的蜂农就有100多人。”
吴星亮所在的元坝村是千年荔乡,世世代代种植荔枝,家中老一辈边种荔枝边养蜂酿蜜,因此他打小便与蜜蜂打交道。1997年,吴星亮刚走出校园,恰好碰上专业养蜂人来到老家旁边布设蜂箱采荔枝蜜,看到对方技术精湛,他便开始反思:“我家为啥酿不出好的荔枝蜜?”于是,吴星亮拜了师跟随师傅学习养蜂技术,一年后学成,便走上带领父老乡亲养蜂酿蜜致富的道路。
2015年,乘借省、茂名、高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东风,吴星亮成立合作社。“我们统一生产、销售标准,现在合作社有紧密型合作蜂农23个,其他间接合作的就数不清了。”
以前蜂农挑着担子赶集卖蜜,现在网上直播现摇现卖。2016年,他们注册品牌,2017—2018年开启电商销售模式,最多有3000多人同时围观。吴星亮说,去年光是线上就卖出8万单,线下批发市场售出蜂蜜约300吨。
这段时间,吴星亮每天穿梭在蜂场与荔枝林间,仔细观察蜜蜂采蜜,精心照料蜂群。另一边,作为社长,吴星亮更重要的任务是凭借经验为外地果农提供花期、果农喷药时间等信息,帮助大家选择、协调合适的场地。
“就像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娘家一样。”莫荣生说,因为有了合作社,像自己这样的外地蜂农,到高州也能享受到“家门口”一般的待遇,生产、销售不发愁。“来高州采蜜这10年,不管走到哪农户分文不收,还时常送来新鲜蔬菜瓜果。”
今年,莫荣生的采蜜场就建在分界镇果农郭德彬家的果园里,现在两人已处成了好兄弟。“蜂农养蜂采蜜能促进荔枝更好结果,让荔枝增产,果长得更好。还能帮我们做广告,把荔枝名气带到全国,我们当然欢迎。”郭德彬说。
在高州,像吴星亮一样的养蜂带头人有不少。曾振华是广东养蜂协会副会长、高州市养蜂协会会长,也是高州市百兴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他带领着200多名紧密型的会员每年追花取蜜,是当地养蜂行业的“大长老”。
“单个蜂农就像散兵游勇,抱成团才有出路。”多年以来,曾振华带领协会,吸收会员,免费入会、免费培训、免费代售、统一标准,抱团发展。
老手艺遇上新规矩
发展中谋新生
3月19日凌晨4时,从广西闻香而至的养蜂人莫荣生在4小时赶路后,终于抵达高州分界镇核心产区。他摸黑检查蜂箱,手电筒的光束扫过木制蜂箱上斑驳的划痕,这是他用了十几年的“老伙计”。
“养蜂四海为家,星夜赶路,很考体力。年轻人吃不得这个苦,这几年没什么新人,蜂农群体越来越小了。”莫荣生是“70后”,养蜂是养家糊口的谋生职业,也是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接力棒。
近年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养蜂人却在缩水。莫荣生、吴星亮等都是“蜂二代”,在他们的眼中,养蜂事业面貌跟以往是变了,但变得不够快,跟不上农业现代化的脚步。
“就在蜂场不远处的荔枝种植示范园里,无人机巡园、无人机喷药,荔枝都走上了机械化种植的道路,但我们似乎还是老样子。”吴星亮说,一路之隔,这两个行当仿佛隔着一条时代的河。
“荔枝都已经是百亿富民产业了,但我们的荔枝蜜还是在看天吃饭。”曾振华说出千万蜂农的心声,尽管这几年来荔枝蜜卖得不错,但养蜂人缺乏关注、蜂蜜缺乏规模化发展的忧患却常常梗在心里。
发展养蜂业,茂名有底气有优势。荔枝蜜是中国四大名蜜之一,茂名是全国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据悉在高峰时期,茂名地区饲养蜂群达40万群左右,蜂蜜年产量达2.3万吨,产值约20亿元。
这是一个庞大的事业,这还是一个传承千年的老事业。
茂名作为农业大市,高州作为水果第一县,农业现代化需要蜂农的参与,需要养蜂产业的助推。
然而,如今蜂农面临的问题是,三月荔枝花开时,养蜂协会的微信群里消息刷屏,全是蜂农找场地。荔枝种植大户群里,果农们却在发愁:“花都开爆了,怎么没见几个放蜂的?”这种“错位”年年上演——养蜂人摸不准果园打药时间,果农算不准花期高峰,两边就像蒙着眼对山歌。
“去年,有蜂农把蜂箱摆在刚喷过药的果园,结果遇上大雨天赔了20多箱蜂。”曾振华说起这事直摇头,“其实只要提前几天沟通就能避免损失,真的很可惜。”
养蜂行业与水果种植行业本就互为上下游,一荣俱荣,但行业间的信息壁垒让蜂农憋闷。“蜂农成千上万,合作社、协会手握全国销售渠道,就是一块行走的金字招牌,若是有人牵线搭桥,高州荔枝定能卖得更好!”曾振华说。
近年来,高州扶持54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养蜂,这让原本的“散兵游勇”式的养蜂产业有了发展主心骨,但工艺普遍较为传统,销售方式也仍然以大宗批发为主,产值不高。
“人家外地蜂场连采蜜时的温湿度都直播,咱们还在比谁的蜜‘拉丝长’。”吴星亮说。
养蜂人员“老龄化”、老工艺撞上新检测标准、养蜂与水果种植各干各的缺座桥、假冒“高州蜂蜜”层出不穷市场监管缺把尺……这些问题就像一根根刺,必须及时拔除养蜂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归根到底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养蜂人以及养蜂业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被更多人看到,需要更大的扶持。
转机似乎在萌芽:高州连续6年举办“赏花叹蜜”节,带动荔枝相关产业发展;成立54个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了好平台;农业农村部门正在紧锣密鼓谋划出台行业新规范,让检测报告和商标贴纸不再是摆设……
“希望政府能加快牵头制定、更新养蜂行业标准,加强技术培训,推广现代养蜂设备。加大保险、金融等支持力度,同时搭建养蜂与荔枝、龙眼等水果产业协会数据共享平台。打通花期预报、场地对接、产销联动的信息链,用政策引导传统技艺转型升级。”谈起对高州养蜂产业的展望,曾振华精神矍铄,眼睛里闪耀着光芒。
如今的养蜂业似乎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既要刀刃向内的自我变革,也需要政策的甘霖与产业的春风。
撰文:邱茜 邹祥亮
图片:冯洁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