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罗定市罗镜镇红光村以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选树培育为契机,凝心聚力抓好统筹规划、产业发展、乡村风貌、绿美建设以及基层善治等工作,努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管理“一套良策”
红光村在“人、财、物”的调动上谋实招,加强“人员、设计、施工”三方管理,坚持“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小组,一方设计,一队施工,一支突击”),做到专人专责,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在镇村干部中精准识别设计类专业人才组成乡土规划设计团队,进村入户深入调研村情民意,深化细化优化设计方案,采取“局部设计,局部施工”,避免因为设计问题耽误施工进度;明确一个施工队负责镇村项目建设,确保施工管理统一,便于建设质量把控;联合市直单位、镇应急分队、驻村干部、互助工作队等组成突击队,下沉到自然村,统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工作。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红光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引入本土农业科技企业罗定市丰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经营模式,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种植采摘观光基地和蔬菜种植科普教育基地,种植水稻、红薯、花生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反季节蔬菜,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增收3-5万元。同时,加快建设占地1500平方米的冷库和3000平方米的加工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和加工销售规模,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增收。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核”文章,大力支持核雕产业发展,引导核雕加工作坊升级改造,引进先进机器提高产能,目前辖区内已发展核雕加工企业(作坊)45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核雕产业产值超2亿元,已成为全国橄榄核雕原料和产品的集散地。
着眼风貌提升,打造乡村“一张靓脸”
红光村科学统筹市直单位、镇村干部、互助工作队等力量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累计开展集中整治42次,发动干部群众2000多人次参与,拆除破旧泥砖房、猪舍、鸡棚100多间,清理乱堆放、乱搭建247处,清理河塘沟渠3.1公里,完成“三线”整治2.9公里,户厕无害化处理1165户,全域23个自然村已有9个完成污水治理,其余14个自然村污水治理项目已全部动工。该村还大力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确定“一村一貌”并将其写进村规民约。同时,深入群众家中进行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政策宣传,结合村民意愿,对农房进行“整体提升”或“微改造”,对主村道两侧建筑外立面、围墙进行系统性改造提升,使建筑外立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截至目前,已完成28栋农房外立面风貌提升。
聚焦绿化美化,擦亮乡村“一扇绿窗”
以开展党建引领乡村绿化工作为契机,制定红光村乡村绿化工作方案和绿化作战图,23个自然村全部挂图作战,部署绿化点位330个,绿化面积0.36公顷,绿化道路0.71公里,建设改造生态小板块130个,打造“美丽庭院”11个,打造主题林6个。发动党员、人大代表、互助工作队、团员志愿者等各类群体2831人次投身乡村绿化工作,共种植桂花、荔枝、龙眼、罗汉松、红花檵木、三角梅等苗木1826株。打造蔡屋自然村为绿美示范点,已种植金钱榕100棵、三角梅150株以及桂花、紫薇、紫花风铃、凤凰木、大红花等一批。
深耕互助文化,绽放乡村“一朵善花”
红光村坚持党建引领互助工作,成立互助工作队23支共276人,选树“典型户”2户,带动党员群众2000多人次开展入户宣传、人居环境整治、水渠河塘清淤、绿化管护、防溺水安全巡查等。为进一步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红光村以蔡屋自然村为试点推行“百千万工程”积分兑换激励活动,通过“小积分”兑换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赚积分的良好氛围。如今,蔡屋自然村村容村貌发生大改变,干群齐心合力扮靓乡村成为村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刘嘉怡 梁世钦 冯浩森 区云波
【校对】李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