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镇:生态河滨聚烟火,碧波绿堤入画来丨中山治水攻坚

作者 张翊伟;叶志文;杨慧荣 2024-11-11 14:34
01:50

十号涌碧波荡漾,南北两岸绿树成荫,沿河草坪上聚集了前来野餐的居民,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这样的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成为中山港口镇居民吴斌散步时经常目睹的景象。

“环境变化太大了,三年前,我刚搬过来河涌臭气熏天、周边一片荒芜。对比现在,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住在港口镇保利国际广场的吴斌,见证了家门口的十号涌从黑臭变青绿的全过程。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自中山市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港口镇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系统治理,越来越多的河涌像十号涌一样实现“蝶变”。

港口镇副镇长萧湛锋介绍,目前港口镇治水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一)40条河涌已全部完工,铺设截污管道69.5公里。同时,港口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从4万吨到8万吨的扩容,成为2023年全中山市首个实现通水并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

水岸共治

绿美风景扮靓家园

港口镇属沙田地区,河网交错,全镇共有河涌67条,河网密度达0.9-1.1公里每平方公里,是全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居民历来沿河而居,以水为伴。

作为港口镇新港社区的“水上动脉”,十号涌全长1.04千米,平均宽度17米,周边共有约1.8万居民在此生活。整治前,十号涌河道淤积,水质为劣V类,两岸公共绿地被私垦种菜,还堆满了垃圾杂物。

十号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十号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水污染治理,到底要怎么治?破解难题,关键在于优化思路,坚持“一盘棋”统筹,正本清源。

按照全市“治水一盘棋、工程一张图、一体化治理”的工作思路,港口镇启动制定了“六污同治”工程版图,即将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六大领域的“工程图”拼起来,查漏补缺,以确保各领域之间不再有污水管网的空白区,实现各工程的技术衔接,做到从源头全面收集、治理污水。

三年来,港口镇通过“清淤、截污、纳管”齐头并进改善十号涌的水环境,共计清淤16120立方米。在实施“六污同治”工程后,各源头污水均流入污水处理厂,从源头上避免水环境再度被污染。

“为了更好地解决‘水里’的问题,还需从‘岸上’下功夫。”港口镇城市建设和管理局副局长郭周芳介绍,在整治期间,私垦地上的农作物、杂物和垃圾均被清理,并发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河涌沿岸举办植树活动,打造了“人大林”“亲子林”“个私协林”“工会林”多个冠名林,持续推进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位于十号涌南侧的港口体育馆,是港口镇美丽圩镇建设示范项目中的“一个绿美生态小公园”项目,也是“百千万工程”惠及群众的一件实事。该馆于2023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锻炼、休闲、游憩的场所。

港口体育馆的工作人员张晓敏感慨道:“现在水清岸绿、环境变好了,附近健身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港口体育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多方共赢

生态河滨带旺网红餐饮

“以前又脏又臭,我根本不会考虑在这钓鱼。现在,我可以在岸边坐一个下午,还能轻松钓到十几条罗非鱼。”近日,家住港口镇民主社区的王先生又和几名资深“钓友”前来新建涌钓鱼,谈起河涌的变化,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从避之不及的“墨水河”到“钓鱼胜地”,新建涌为何能“重生”?

据了解,新建涌周边主要为居民区,早年间,源头排水单元大部分未进行雨污分流,错混接问题严重,生活污水直排河涌导致水质长期黑臭,蚊虫遍地。

港口镇城市建设和管理局副局长郭周芳表示,为配合新建涌整治工程,给雨污分流工程预留工作面,需要对沿河房屋进行征拆。起初,由于居民的传承观念和长期生活习惯,征拆并不顺利。后来,港口镇上下耐心细致听取居民诉求,解答居民疑惑,维护居民权益,仅用22天时间高效完成了新建涌水体整治涉及的52户拆迁任务。

新建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新建涌。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23年,新建涌水体完成全部整治工作,流域内1个小区、3个公共建筑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敷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道13.5公里。河涌共计清淤11872立方米,工程新建截污管道1.4公里景观绿化约9526平方米。

如今,新建涌畔的古树文化广场、居民步道相继落成,为港口镇带来了一河两岸的别致景观。亲水台阶、雨水花园、童趣乐园应有尽有,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带娃遛娃的好去处。

新建涌“颜值”刷新后,越来越旺的烟火气正在周边汇聚。港口水鸭仔大排档的老板梁卫仔欣喜地说:“借着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我们大排档每到周末座无虚席,水鸭仔成为食客到港口必打卡的‘网红美食’”

推进管网错混接改造、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厂企雨污分流改造、城市面源整治等源头治理工作,这是藏在一座城市“地下战场”的绣花功夫。而唯有精细地“绣花功夫”,才能长期巩固提升辖区的水环境质量。

据悉,港口镇近三年累计建设农污支管83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3.27公里,完成35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410间企业污水收集,累计整治养殖池塘尾水7177亩,完成1675家餐饮食街、美容美发等城市面源的污染排查整治。

经过不懈努力,港口水质得到持续改善,河涌CWQI值从2022年的8.2下降到今年的5.8,辖区内河涌基本实现“不黑不臭”。做好“水文章”,青玉立坊、港口粥厂、中顺大围落羽杉、湿地公园等网红“打卡点”集聚烟火气,奏响“美丽港口”生态乐章。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张翊伟  记者 杨慧荣

摄影/摄像/剪辑: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李姗恒 钟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