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兵支书”是人民群众对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的亲切称呼。近年来,潮州建立健全“选、育、用、宣”培养机制,引领广大退役军人“兵支书”积极投身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社会道德建设等领域,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助推“百千万工程”。在潮州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一线,200多位“兵支书”正争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掌舵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潮州“兵支书”队伍,正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
即日起,南方+潮州频道推出“潮州兵支书建功‘百千万’新战场”系列报道 ,集中讲述潮州“兵支书”扎根沃野的生动故事,以及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具体实践,展现潮州“兵支书”良好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激励全市广大退役军人永葆本色,积极营造尊军崇军的浓厚氛围。
“兵支书”是退役军人的中坚骨干和优秀代表,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资源。在饶平县三饶镇,从“没人种”到“争着种”,几近绝迹的“三饶香米”起死回生,成为富民兴村的拳头产品,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溪西村村民们说,香米的命运得以改写,离不开他们那位返乡的“兵支书”。
三饶香水稻。
三饶香水稻。
2007年,三饶镇溪西村回来一位年轻人刘维才。五年前,他从西藏某边防军营退役后放弃分配,到广州和汕头创业。生意蒸蒸日上之时,他却毅然返回家乡探索致富路。彼时,24岁的刘维才被推荐当选为村“两委”干部。
为了破解家乡经济底子薄、过度依赖上级输血的发展困局,他在返乡后便积极找产业寻出路,走遍了全村12个自然村、18个生产组,乡亲们种植的几棵香水稻进入了他的视线。
刘维才与香水稻。
刘维才与香水稻。
在当地,香水稻种植历史达500多年,平均1.8米的“大高个”,扬花吐穗时就香飘四溢,更有“一家煮饭七家香”的说法。碾制而成的“三饶香米”曾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
然而伴随着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溪西村大片田地抛荒。因种植难度大、销路不畅,香水稻也一度绝迹,最糟糕时,全村只剩下一户农户在种植。尽管香水稻得到专业团队的关注和改良,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刘维才在田野间带动村民共同种植香水稻。
刘维才在田野间带动村民共同种植香水稻。
香水稻最高能长到2米。
香水稻最高能长到2米。
2013年起,扶贫工作队进驻,刘维才抓住机会,在村中带头种植香水稻。当时,父母和村民的不理解,让刘维才顶着巨大的压力,直到他把5亩水稻田种出了1500斤香米,并以50元一斤的价格全部卖出,这才让村民们开始从香米上看到了希望。
2014年,刘维才与驻村扶贫干部一起成立了山美香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刚成立时,不少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他向大伙儿“打包票”:至少给村民每亩地1500元的保底收益。有了这颗“定心丸”,越来越多农户加入,香水稻的产量也越来越高。他提供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无偿供应优质香米稻种子、保价联结的贫困户,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稻谷。
香水稻田。
香水稻田。
经过几年的试验和努力,2018年,山美乡种植香米稻面积达400亩,次年更是实现单造产量12万斤的历史新高。随后几年,溪西村又拓展研发香米酒、香米粉等产品,延长了香米产业链,附加值随之提高。
发展香米酒等产业。
发展香米酒等产业。
香米特色产业日渐兴旺,扎根基层的退役军人刘维才也成长为一名备受群众信任敬重的“兵支书”,担任溪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他还千方百计留住致富能手、大学毕业返乡优秀青年,把“党建带团建,青年促党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鼓励退伍军人、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并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建设乡村振兴馆,带领200名群众发展电商产业。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村里创业干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开展农村电商培训。
开展农村电商培训。
引导农村青年回乡创业。
引导农村青年回乡创业。
这些年,他先后获“潮州市十大优秀青年”“广东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南粤最美扶贫人”“潮州市最美退役军人”“广东省最美退役军人”“广东省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百名南粤党员教育优秀讲师”等称号以及“潮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等。
返乡十余年,初心未曾改。“我将继续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领路人,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刘维才说。
延伸阅读
南方+记者 许钰敏
通讯员 潮退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