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为推动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韶关市卫生健康局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韶关记者站,持续推出“韶关仁医”系列报道。
一组组报道将致敬韶关医者仁心,展现医生可爱可亲的生动形象。
他是同事眼里的“超级奶爸”,是24小时开着手机的“铁人”,他是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学科带头人潘东山。
“超级奶爸”和“潘叔叔”
小儿外科一整墙面的大红锦旗无声地肯定着他和团队。工作中,在帮孩子解除病痛的时候,他更多时还给父母们做“心理疏导”。
9月,一名5个多月肛周脓肿的小患者住进了小儿外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心疼孩子,护士为孩子打针时,老人就在旁流泪,父母则异常焦虑。
潘东山只要回到病区,都会第一时间到孩子的病房查看患儿术后的情况,一边细致安抚家属。
原本哭闹的孩子常常在他的怀里“戛然而止”,焦灼的父母及老人一见他就会放松下来。患儿住院12天,潘东山和这一家子似乎成了亲人。这不过是潘东山面对患儿和家属的小日常。
同事们笑他是“超级奶爸”,而他更是患儿眼中的“潘叔叔”。
每年暑假,小儿外科的手术量都比较大,他既要每天早上七点进入手术间开台手术,又要接诊大量的门诊患者。忙碌的他是孩子们口中和蔼可亲又有些严厉的潘叔叔。对不配合手术的孩子,他会是“凶巴巴的潘叔叔”;当孩子乖乖配合手术,他又变成和蔼的潘叔叔。
小儿外科患者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论手术大小都会对孩子和家长带来巨大的考验。为了缓解小朋友及家长术前的紧张情绪,小儿外科购入“迈凯伦”玩具电瓶车专程接送小朋友进出手术室,这极大地减轻孩子们的恐惧。
“潘东山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对我们热心又细致,每次有疑惑也总是耐心地解答。”很多患儿家长都这样评价潘东山。
“努力让孩子不出韶关就能得到最好的手术治疗”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练就一身硬功夫,致力急危重及疑难病患儿的诊疗。
碰上特别复杂的手术,他经常查阅大量资料、咨询上级专家,寻求对孩子创伤最小、风险最小的手术方案。“努力让孩子不出韶关就能得到最好的手术治疗!”这是潘东山常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
近两年,作为广州市妇儿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的协作单位,小儿外科开展的几项技术都填补了韶关地区的空白。他带领小儿外科实现从“传统开刀”到“精准腔镜”手术治疗的转变,实现了从“住院手术”到“日间手术”的转变,成为韶关地区小儿外科诊疗的“领头羊”。
以往,许多孕期诊断胎儿结构异常的孩子原来要转到广州治疗,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放弃,而在胎儿期就被诊断为“巨大膈疝”的“小王子”就非常幸运。
去年8月,“小王子”的妈妈产检时发现胎儿巨大隔疝。潘东山带领小儿外科,协同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科室与广妇儿进行多学科会诊,联合制定孩子出生后救治方案。孩子一出生,广妇儿专家与潘东山为首的医护团队配合,在胸腔镜下为重度隔疝的出生后仅22小时的“小王子”成功“补疝”。当“小王子”顺利出院,“小王子”的父亲李先生激动地跟潘东山道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2月,潘东山为一名“排尿困难” 的3个月大的女婴细致检查后发现,小女婴的盆腔有一个巨大的肿瘤!手术切除肿瘤迫在眉睫。潘东山团队与广妇儿精密配合,顺利将肿瘤切除,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成熟型畸胎瘤。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小女婴已顺利出院。
日间手术病房、血管瘤特色专科、疝微创治疗专科以及获批国家先天性结构畸形定点救治单位……在潘东山的努力下,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小儿外科成为广东省新生儿畸形救治韶关分中心,成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专科联盟成员,更成为韶城群众就诊首选科室之一。
这位热心肠、常共情、勇攀高的学科领头人,正和小儿外科一直阔步向前。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叶清晓 王明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