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8月27日
广东省委改革办印发的
《关于推介一批基层改革典型案例的通知》
正式对外公布
向全省推介36个基层改革典型案例
茂名信宜市、高州市
共有3个案例入选
茂名案例划重点
信宜市
外引内联补强积极探索
山区县域医改新路径
茂名信宜市借力“双百行动”,积极探索山区县域医疗发展新路径,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服务能力跃升。2024年,信宜市县域住院率达93.5%,排全省第二。
借力提质外引,打造“家门口的中山医”。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中大六院粤西医院(原信宜市人民医院),建立柔性帮扶机制,平移复制制度经验,全面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仅一年多时间晋级“三甲医院”,全国排名晋升480位。拓展紧密型医联体合作,信宜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与省级医院共建,均获评三级医院。
中山六院派驻粤西医院专家团队为病人进行手术。
中山六院派驻粤西医院专家团队为病人进行手术。
聚焦专精补强,打造区域一流的粤西桂东特色专科。投资1.5亿元建设中大六院粤西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提供全链条诊疗服务,填补当地空白,超过80%的肿瘤患者选择本地就医;全力打造胃肠名科品牌,两年来胃肠肿瘤手术量提升294.81%。
扩容下沉内联,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镇”。构建“1+2+25+352”的紧密型医共体,辐射带动县、镇、村三级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进数字孪生医共体建设,上线“i信医”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基层检查+县级诊断”,2024年下转基层分院患者8100多人次;试点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康复养老服务水平。
高州市
创新推行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
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路径
茂名高州市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率先在全省探索“F(融资)+EPC(工程总承包)+O(运营)”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难题。
实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破解“钱从哪里筹”。由地方国企与投资者成立项目公司,双方按股权20%注入本金,剩下80%由项目公司融资,已获农业发展银行融资7.13亿元、国开行广东分行6亿元授信。
工程总承包和管理运营一体化,破解“项目怎么管”。实行工程设计、采购、建设、运营一体化,将公司收益与项目收益挂钩,有效破解“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等建管责任脱节问题。同时,设定“5+20”退出机制(5年建设期、20年运营期),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再上一把“安全锁”。
推动“小田并大田”,破解“地从哪里来”。开展“小田并大田”,消除3亩以下的耕地碎片图斑200多个,实现村庄集中3处;同步开展“耕林空间治理”,选定耕地潜力空间13.79万亩,已开展新增2700亩;叠加点状供地、设施农业用地等多项试点,推动360亩建设用地指标按需腾挪,支撑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
实施“小村并大村”,破解“人往哪里聚”。以村庄布局优化为先导,以就业增收共富为抓手,推动零星分散村民向中心村、镇区周边集中,“以村促产、以产聚人”,预期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70万元。
高州市
“三精准四突破”深化投融资改革
茂名高州市立足“提升投资效益、完善融资体系”目标,“三精准四突破”有效破解县域投融资难题、激活发展动能。2023年以来,县属国企累计投资重点项目40余个、融资16.8亿元;2024年5家一级监管企业均盈利,利润超亿元;2025年至今国企资产总量约169亿元。
“三个精准”抓投资,提升投资产出效益。精准锚定方向,立足企业优势,科学规划主业投资方向,果乡集团晋升国家农业龙头企业。精准使用资金,倾斜资金投向园区基础设施,“筑巢引凤”推动企业集聚、产业成群,创新“投建营”一体化方式建设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吸引17家企业“拎包入住”。精准加强管理,成立国资控股公司,统筹使用政府“补改投”产业资金及扶贫资金池资金,确保资金高效落地。
高州市城东新区。冯章 摄
高州市城东新区。冯章 摄
“四个突破”促融资,形成多元融资格局。突破模式壁垒,探索“政策导向+项目谋划+金融支持”可持续融资模式,锚定政策窗口期对接银行资源;突破信用瓶颈,开展系统性国企资产重组,助推国企信用评级提升。高晟城投获评AA+信用评级;突破渠道局限,构建“企业融资+政策奖补+债券申请+帮扶资金”四位一体资金筹措机制。鉴龙水投污水治理项目获3亿元贷款、粤西首例;突破合作范式,构建“融资—建设—运营”市场化运作机制,助力高晟城投获超13亿元授信。
推介改革案例
不是给头衔、发荣誉
而是鼓励大胆学、主动改
落实“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机制的
有关情况将纳入
省委改革、省“百千万工程”的调度范围
以此督促省直有关部门
积极主动服务基层改革创新
推动改革更好更直接惠及基层群众
南方+记者 刘栋铭
通讯员 钟玄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