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南海”44年后改革往何处去?四位专家这样说

作者 孙景锋 2025-08-27 16:03

“像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1981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一篇社论在全国掀起了“农村学南海”的热潮,让南海改革标兵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人民日报社论发表44周年之际,8月26日,南海区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专题学习会,聚焦农村改革,与44年前的自己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号召全区上下汲取改革精神力量,在农村改革新征程上续写传奇。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林先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陈祖煌等四位专家学者为南海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建言献策。在他们眼中,南海的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引领了全省乃至全国风潮;南海改革的未来已经铺开,正等待着书写全新的“南海故事”。

南海改革做对了什么?

刘守英:南海改革最鲜明的特色是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位。改革开放初期,在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基础上,南海突破“以城市为主导”的传统路径,把乡村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空间,形成独特的“乡村发展模式”。制度设计层面,南海每项改革均以保障农民权利为首位,不仅将发展利益留给农民与乡村,也为外地人提供了发展机遇。

1984年至2024年,南海农民收入增长58倍,财产性收入已成为本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镇集体资产规模与村集体平均收入稳居全国前列,预计2025年底“亿元村”将达58个。

南海改革还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了土地改革为核心,激活发展动能。47年来,南海围绕土地制度持续创新,先后经历了从“分田到户”到“集中有偿投包”,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三旧”改造,“三块地”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五个阶段,让改革服务于农业农村、乡村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升级及城乡融合。

最后,南海改革以建立现代秩序为根基,通过处理好城乡、政企、政经及本地与外地人的关系,为农村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稳定且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

林先扬:比对省内其他地区,南海农村改革走在前列,其独特性在于最先行、最全面、最系统。如1992年就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后被称为“南海模式”,东莞、中山、惠州等地随后复制;在全国33个“三块地”改革试点中,南海是唯一同时承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三项任务的县区;南海还拥有全省唯一“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叠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双省级平台。

总之,南海农村改革最独特的价值在于把农村土地、集体资产、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体化改革与推进,为广东不同区域提供了从“确权”到“活权”再到“富权”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农村改革往何处走?

刘守英:着力未来,南海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新形态,确立城乡融合发展思维与战略定位,夯实区一级“腰”的功能,推动南海深度融入粤港澳都市圈,实现“上连都市圈、下接镇村”的纽带作用;打造“区—镇—村”城乡连续体,强化三级联动发展。

城乡融合时代与会专家建议南海要做强区城功能。图为南海城市夜景。廖明璨摄

城乡融合时代与会专家建议南海要做强区城功能。图为南海城市夜景。廖明璨摄

改革要推进乡村、城镇、区城空间更新,优化城乡发展布局:乡村空间更新聚焦系统重构、村级工业园改造与产业升级,重塑乡村发展新形象;城镇空间更新需明确镇级城市功能定位,推动镇级产业升级与镇域更新;以桂城为核心的区城空间更新要强化区域级城市连接功能,提升融入粤港澳都市圈的能力,带动全域协同发展。

改革还要全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要赋能实体经济,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新的增长函数,实现区、镇、村三级高质量发展,提升土地报酬,推动农业向高价值、高回报产业转型。

最后,南海要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牵引新一轮发展。要推动土地连片集约开发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集成推进集体经济改革,促进集体经济集约高效发展;创新“强村公司”运作机制,拓宽集体增收渠道,带动农民致富;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林先扬:新发展阶段南海城市和农村、农村和产业之间是互融互促,双向奔赴的关系。在空间双向融合上,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把城市功能“分布式”植入农村;在产业双向嵌入上,不是简单淘汰农村旧产业,而是用新产业切片嵌入农村;在收益双向分润上,不是一次性征地补偿,而是股权+分润+服务收益的长期共享。

专家建言新发展阶段南海城市和农村、农村和产业之间要 互融互促。梁平 摄

专家建言新发展阶段南海城市和农村、农村和产业之间要 互融互促。梁平 摄

南海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以南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通过“地券、房券、绿券”制度,腾挪出连片产业、生态和农业空间,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二是加快推动南海村级工业园、专业市场改造升级,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入股园区开发,实现从“房东”到“股东”身份转换,提升集体“造血”能力。

三是进一步将醒狮、龙舟、功夫等传统文化与“水上南海”战略结合,建设乡村美术馆、文艺馆、博物馆,打造有辨识度的城乡文化IP,以文化振兴带动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袁奇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南海的改革,这是一座很善于利用规划引领发展的城市。在走过“农业南海”“工业南海”时代,南海正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提出以“七湖三湾一站一园”建设,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新空间,并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实施“水上南海”战略,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推动“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南海创新实践的体现。

对于南海未来的转型之路,建议要继续用好规划工具,持续推动广佛同城,把南海的土地做到广州价值;展现区域视野,以大都市区思维建成区域级别的大节点;通过城市更新,整合零星土地,把集体建设用地做到国有土地的价值;要做利益共同体,实现政府村庄共进,积极探索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城市的大愿景。

陈祖煌:随着农村改革定位升级,南海要从原来的农村改革转向城乡融合综合性、集成性或系统性改革,立足城乡一体发展,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惠民生,结合 “十五五” 规划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谋划城乡融合综合改革与机制创新。

改革要拓展发展空间与推进人的现代化,一方面跳出南海发展,通过对口帮扶设产业飞地建专业产业园;另一方面以农民宅基地、股份分红为基础,探索破除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体制政策障碍,推动农民的现代化。

要深化全域统筹与系统集成,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整合村级工业园、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完善 “四券” 制度,结合人、地、房、钱推进集成改革,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打造现代化新型城乡社区。

南海还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考虑成立区级投资集团,吸引集体经济组织入股,投资水产养殖、花卉园区、农文旅文创等产业;鼓励村集体经济连片发展,按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运作,借鉴乡村振兴示范带模式联合发展,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等现代发展路径。

采写:南方+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 南宣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