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星阵容,不搞华丽包装,一场乡村歌手大赛却让四里八乡的群众自发涌来,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掌声、灯光、跟唱、欢呼,几乎要淹没夏夜的蝉鸣。
今夏,“罗浮山下四时春”2025博罗乡村歌手大赛火热出圈,成为博罗以文化魅力激活乡村潜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复赛现场,登台的是农民、工人、教师、全职妈妈,但他们一开口,就唱出了属于自己的“好声音”。
一场看似“土味”的文艺活动,为何能不断“出圈”、持续升温?答案在于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梦想追求的共鸣、对乡村振兴的期盼,而这正是文化魅力的底色、乡村潜力的源头活水。
升温之基:根植乡土,唱“我们自己的歌”
不同于电视上遥不可及的选秀,博罗乡村歌手大赛的舞台自带亲切的烟火气。“快看,那不是我们村的顺娣吗?她唱的是我们上南村!”台下的大娘兴奋地拍拍身边人,这样的场景,在大赛现场比比皆是。
不搞花架子,不请大明星,老百姓唱自己的歌。客家山歌、粤语村歌、原创歌曲…… 这些浸润着泥土芬芳的歌声,没有精致包装,却比任何华丽演出都更能打动人心。“上南是我家,人皆赞美她。改革开放四十年,敢教日月换新天……”一首村民自编的粤曲《上南颂》,用方言唱出村庄的发展变迁,一开口就攥紧了观众的心。
当自媒体人陈凤媚用客家话唱起山歌《泥水妹》,当工厂职员钟巧锐唱响《光明》,当全职妈妈陈春兰演绎《花开四季只为等你》……这些歌,是街巷里的生活,是人生故事,是“我们的歌”。它们生长于泥土中,流淌在乡音里,自然而然就唤起一片乡土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而这份认同,正是大赛持续“热起来”的坚实基础。
升温之核:承载梦想,照亮普通人的高光时刻
这是一个“零门槛”的舞台。不问出处、不论职业,只要你愿意唱,就给你一束光。
全职妈妈站上去了,车间工人拿起麦克风,学校老师暂别讲台绽放歌喉——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一位选手说:“白天在流水线工作,晚上在宿舍练歌。站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歌手。”
大赛之所以动人,不只是因为歌声,更是因为它为每一个平凡人提供了“被看见”“被认可”的机会。它照亮了普通人内心深处那簇小小的火苗,也让台下的人心生勇气:“或许,我也可以。”
梦想不分大小,舞台不分城乡。这份尊重与仪式感,成了赛事持续升温的情感内核。
升温之翼:青年回归,注入融合新声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赛事中,出现了许多年轻人的身影。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城市归来的“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的音乐理念与创作手法登上舞台,成为激活乡村潜力的鲜活力量。
“全世界去到耐,都食客家菜,农民伯伯辛苦种既粮食,打包装落蛇皮袋……”选手张云成把客家话与说唱融合,一首极具张力的《客家老实人》既乡土又新潮,瞬间点燃全场;选手许橼用流行旋律勾勒家乡的稻田与炊烟,让“乡愁”多了青春的诉说;选手黄立用三天时间创作出《旧时地点》,以细腻的笔触和温暖的旋律,轻唱儿时记忆与发小的纯真情谊,勾起了全场观众心中深处的共鸣。
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变得更鲜活、更贴近时代。大赛也因此成为一根纽带,链起了青年与家乡。这些带着创意回归的年轻人,用艺术的方式证明:故乡不只是记忆里的乡愁,也是实现梦想的热土。他们为乡村潜力注入青春动能,也让博罗的文化魅力有了更年轻的表达。
芬芳不息:文化魅力绽放与乡村潜力涌流的时代回响
博罗乡村歌手大赛的“升温”,不是偶然。它是乡土文化活力迸发的必然,是万千普通人情感需求的时代回声,也是博罗以文化魅力激活乡村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不仅可以高雅璀璨,更可以扎根泥土、生生不息。最澎湃的潮音,始于最深厚的根脉;最有力的新声,藏在最质朴的生活。
当越来越多的歌声从田野间、厂房里、小巷中传来,我们就听到了乡村振兴更加清晰、更加自信的足音。
这场充满芬芳的“升温”,远未停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