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铸“铁军”,肇庆全面推进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

作者 刘舜欣 2025-08-23 21:08

新时代基层武装部建设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东省肇庆市军地各级以《基层武装部建设规定》为纲,创新构建“四维驱动”工作体系,在党管武装制度落实、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治理规范化抓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肇庆经验”。

目前,全市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达标率实现100%,民兵队伍参与急难险重任务累计出动5600余人次,成为国防动员体系中的“铁拳头”。

以制度创新激活党管武装“一池春水”

“实现强军目标,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肇庆军分区党委深刻认识到,基层武装部作为国防体制的“神经末梢”,必须从制度层面破解“重建轻管”难题。

该市创新建立“三纳入三强化”机制:将党管武装理论纳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纳入各级领导年度学习培训、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个必修课”。创新推动第一书记任职、党委议军、党管武装述职等党管武装制度在基层落地落实,市县两级为每位新任第一书记、政治教导员举行“授旗任职”仪式,每年召开党管武装工作会议,对各级党委书记履职情况进行述职讲评。

广宁、封开县每年开展“书记讲武装”活动;端州、高要区建立“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学分制”,将武装工作政策文件学习纳入考核。广宁县古水镇党委书记陈水明坦言:“现在武装工作考核从‘软指标’变成‘硬杠杠’,不真抓实干就要‘红脸出汗’。”

军地合力构建“立体化”保障网络尤为亮眼。四会、广宁、怀集等县(市)通过议军会确立“大镇10万元、小镇8万元”的基层抓建经费标准;广宁、德庆县将专武干部子女择校政策写入县委文件;各级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更新民兵应急装备……

全市“党委统揽、政府主抓、军事机关协调”的新模式,使基层武装部建设从“单打独斗”迈向“联合作战”,党管武装的政治优势持续转化为建设效能。

打造新时代专武干部“铁血尖兵”

针对前几年专武干部“兼职不专武”“身份不明确”等老大难问题,肇庆市打出制度组合拳:

在严格入口把关上,肇庆市建立了“联合提名+资格认证”机制,基层武装部长须经人武部与同级组织部门联合考察,武装干事任命须报人武部审批,专武干部配备须经市资格认证评审。2022年以来全市调整专武干部36名,平均年龄下降5岁,专业对口率达91.7%。

在破解编配困局上,军地专门印发《专武干部编配规定》,全市104个乡镇(街道)核定244名专武干部行政编制,专武干部实现“五个100%”——100%公务员编制、100%进同级班子、100%资格认证、100%代职锻炼、100%参训参考。

在创新培养体系上,构建“基地轮训+以工代训+军地合训”三维培训模式,市、县两级全面推行专武干部大交班、专武干部到军事机关代职锻炼、开展“学理论、学法规、学业务”知识竞赛,组织基地化轮训和群众性练兵比武,建立专武干部“训练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专武干部400余人次,业务考核优秀率从65%提升至92%,德庆县专武干部在省军区比武中斩获团体第二名。2024年6月,德庆县新圩镇民兵应急排在龙窟围堤抢险中,仅用4小时搬运砂石600余袋,成功堵塞透水泉眼,组织指挥这场战斗的新圩镇武装部长龙志满,正是通过市级资格认证的优秀专武干部代表。

规范升级构建基层建设“肇庆标准”

走进四会市东城街道人民武装部,战备器材库物资摆放如“超市化”仓储,各类登记统计实现电子化管理。这是肇庆市推行“试点先行+标准引领”工程的缩影。该市坚持“试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规范化建设从“盆景”变“风景”。

此外,通过试点先行树标杆,选取端州区睦岗街道、四会市东城街道、广宁县古水镇、德庆县官圩镇4个单位开展试点。按照新试行的《肇庆市基层人民武装部建设规范》,重点规范“三室一库”建设。

试点单位战备物资库实现“三分四定”,即分类存放、分库管理、分区摆放,定人、定物、定位、定标,资料室分类建档12类68项,睦岗街道武装部被省军区列为“基层建设示范点”。

标准引领上,试点中组织专班攻关,编制《基层武装部抓建工作手册》《规范化建设参考资料》,明确硬件设施“九有”,软件资料“五规范”。

肇庆市还印发了《试点建设成果展示图册》,组织全市105个基层武装部书记现场观摩,推广“一镇一特色”经验——广宁县古水镇打造“民兵之家”融合阵地,德庆县官圩镇建立“武装+乡村振兴”联动机制。

在制度落实上,肇庆市聚焦党管武装、战备工作等20余项基本制度,各县(市、区)每月下发任务清单,通过专武干部大交班逐项讲评。高要区建立“周提醒、月检查、季考评”机制,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单位约谈主官;封开县将规范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推动基层武装部工作从“临时抓”转向“常态管”。

目前,全市基层武装部正规化建设达标率100%,规范化建设优秀率达85%。试点单位四会市东城街道武装部长吕文斌深有感触:“现在工作有标尺、落实有流程、考核有依据,再也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锻造服务大局“硬核力量”

在今年8月上旬抗击台风“蝴蝶”战斗中,怀集县民兵连续奋战36小时,转移群众2000余人。这场“大考”背后,是肇庆市建强过硬基层,锻造“铁军”队伍的实践。

备战打仗强能力上,肇庆市动态修订国防动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方案23份,民兵组织整顿实现“精准编兵”——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编组专业技术分队占比达35%,应急连专业对口率超90%。广宁县组织民兵无人机侦察分队开展山林灭火演练,四会市民兵防化分队参与核应急支援训练。民兵工作、“五率”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在应急应战中,肇庆市贯彻“平战一体”思路,组建16支民兵应急分队成建制备勤,重大节假日和汛期组织集中轮训。

2024年汛期,怀集县民兵应急连冒雨转移受灾群众200余人,封开县民兵无人机分队协助搜救失联人员。肇庆市民兵擎旗出征,今年2月积极参与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建设,被广东省评为示范工程;5月接续打响鼎湖沙浦基地清淤攻坚战,疏通“肠梗阻”渠道3.1公里。

此外,组织民兵投身乡村振兴,全市每年种植“民兵林”2万余株,广宁县古水镇民兵连助力种植高山茶园2000亩,德庆县官圩镇民兵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创文创卫中,端州区民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高要区协助整治卫生死角80余处;治安维稳中,鼎湖区民兵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巡逻防控,破获治安案件12起。

“岳山民兵连”连长邓欣夫在清淤战斗中喊出“党员跟我上”,传承军民同心“岳山万人造林大会战”光荣传统。这种“把施工段当演兵场”的练兵理念,使民兵队伍在服务大局中锤炼本领。

书写强军兴武“肇庆答卷”

在此过程中,肇庆市探索出三点深刻启示:制度创新是根本。需不断优化党管武装制度、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等,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防建设需求。

军民融合是关键。应拓展军民融合的多元合作领域,这不仅在于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还应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军地资源的深度共享和优化配置。

此外,服务大局是导向。德庆抗洪、沙浦清淤等行动表明,无论备战打仗还是应急应战,专武干部要带领民兵队伍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肇庆军分区领导表示:“将巩固拓展试点成果,力争2026年实现基层武装部全面提质升级,打造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的‘广东样板’。”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陈绪华 许涛 陈功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