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江门恩平锦江国际广场,迎面而来的都是老广、老广,还是老广。给只能吃微微辣的广东人做湘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期“邑商面对面”栏目,南方+江门频道专访了湘野品牌创始人朱卫中,听他讲讲如何用1年时间,让不吃辣的广东人爱上吃湘菜这件事。
朱卫中今年49岁,是一位在广东创业了20几年的江苏南通人。
前几年,他加盟了几家酸菜鱼,从零开始学习餐饮店的运营模式。2023年,他尝试做自己的品牌,取名湘野。“一个江苏人,在广东做湘菜,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有野心的事情。”
第二次“野”
湘野第一家门店选址佛山顺德,他觉得这里人流量大,而且懂吃。第二年,他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来到江门恩平踩点,物色第二家门店的选址。
“刚下高速,我就想掉头走了。”朱卫中坦言,自己对恩平的初印象并不太好,觉得这座城市的商业化水平比不上佛山。而且朋友劝他,当地人一点辣都吃不了,开湘菜馆肯定没生意,“你不要搞了!”
他不死心,到附近的菜市场考察,发现在一个摊位上买的辣椒,还不够他炒一道菜。他一路上问了很多当地人,得到的回复也是:不吃辣。
但朱卫中还是留了下来。
一是因为他对恩平锦江国际广场做了一个全面的考察调研,发现这里的客流量和餐饮消费客单价很可观;其次是商圈的运营团队热情又专业。恩平锦江国际新城的运营团队是广东睿品商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朱卫中回忆,从踩点到市场调查,到项目签约落地,睿品一条龙服务让他很省心。
他决定冒一次险:“当地人可能不是不能吃辣,只是看到辣椒怕了。”
如果说选择在广东做湘菜是朱卫中第一次“野”,那选择恩平就是第二次“野”。
2024年7月,湘野恩平店开张营业,在当地人气最旺的商圈之一,拿下了400多平方米的铺位。朱卫中穿着白色T恤、抱着大头鱼的照片,贴在门店墙上,也印在菜单上。他要用自己的信用,为这家店的出品做保证。
他根据当地人的口味,把菜品辣度设置成了可调整的选项,微辣是广东人能接受的辣,正常辣还是湖南正宗的辣。
因为物美,所以价廉
刚开业的时候,商圈里同一层只开了4家餐饮店,另外3家是烤鱼、牛蛙、西餐简餐——只有湘野是做炒菜的。
做炒菜,意味着菜品很多,对食材和厨师的要求都很高。
每天早上9点前,从广州坐货车来的大头鱼就会送达湘野。差不多同一时间,从湖南坐飞机空运而来的辣椒、香干、腊肉、菜籽油等食材,也会按时到达。其中有不少食材,是朱卫中自己到农户家里,逐家品尝后下单采购的。
以湘野的招牌菜为例:每天四五十条鱼从广州包车送来,运费450元;加工成剁椒鱼头后,标价卖69元一份,另一半鱼尾大部分很多时候只能当员工餐。而坐飞机的香干,每份也只卖33元。
坚持做现炒的成本很高,但朱卫中还是把单价一降再降,在餐饮评分软件上,湘野的人均是55元。然而,这个人均价格,在商圈里优势并不大。
“我不想用预制菜,也不想打价格战,没意思。”他始终相信,菜不是因为便宜才好吃,而是因为好吃才便宜。品质放在价格前面,这是他所理解的物美价廉,也是他认为每个餐饮品牌正确的打开方式。
周五晚上7点,湘野进入每天客流量最大的时刻,上桌率超过八成。数据显示,门店每日流水大约1.8万元,月销售额60万元左右。
来来往往的客人大多是恩平本地人,有拖家带口家庭聚会,也有白领一族商务宴请。留言本上有人写到:“我以前从来不吃辣,现在三天不来你们家吃一顿,就感觉吃不下饭。”
朱卫中赢了。开店一年,他在恩平收获了大大的惊喜,原来这里的人真的可以吃辣。
今年是湘野创立的第三年,8月下旬,第三家门店就要在广州番禺开张。一年一家店,朱卫中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让微微辣的广东人也爱上吃湘菜。
主持/采写:南方+记者 李霭莹
摄影/摄像/剪辑:熊毅 实习生 林芷仪
设计:区瑞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