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丹霞山,晨露在柰李树叶上折射出细碎金光。韶关市仁化县平甫村村民李建国穿梭果园间,指尖抚过饱满的“黄金果”——这筐柰李,是他家二十亩果园年入十万元的底气,更是仁化自2021年部署“两山”转化有关工作以来,交出的生动答卷之一。从“守着丹霞山饿肚子”到“靠着绿水青山赚票子”,这座粤北小城用五年时间,以森林覆盖率稳固保持80.78%、地表水100%达Ⅲ类的生态实绩,写下了保护与发展共生的县域范本,为“两山”转化提供了可感可学的实践路径。
生态是根
从“守着看”到“活起来”的资产革命
以前的仁化,曾困于“生态孤岛”的无奈:丹霞山的云雾、锦江的碧水是账本上的“生态资源”,却难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如今这场蝶变,始于“守得住”的刚性底线,成于“活起来”的制度巧思。
为筑牢生态基底,仁化全力织密保护网:全县17名县级林长年均巡林超9000次,带动镇级林长、村级林长及千余名监管员、护林员积极履职,构建起全方位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在河道治理方面,针对污水偷排、直排、乱排,污水乱排、岸线乱占和河道乱建,以及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等“三排、三乱、三率”问题,共排查出178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改建、更新城镇污水管网达29.79公里。不仅如此,对全县登记在册的565株古樟树和24个樟树群,仁化也加大了保护力度,为每一棵百年以上的樟树编号、挂牌,让它们拥有专属“身份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自2023年10月启动古树名木认捐认养活动以来,已累计筹得资金173万元,让这些古老的生命得到更悉心的呵护。而正是这持之以恒的坚守,换来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稳定在92%以上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且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森林覆盖率始终稳固在80.78%。如今,在仁化,丹霞山的岩层于云雾缭绕中尽显奇峻,锦江的清冽河水下,石缝里的鱼虾清晰可见,这些醉人的生态美景,已然成为仁化最珍贵、最独特的“活资产”。
有了“活资产”,还要让它“可定价、能变现”。仁化创新推出生态公益林质押贷款,2024年发放500万元惠及100家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覆盖34户茶农果农,总额超亿元。林农老李用公益林质押贷到5万元扩大林下养殖,去年收入翻了一番:“以前守着林子只能看,现在林子能当‘存折’用,谁还舍得破坏?”长坝村的沙田柚更印证了“生态即经济”:从施化肥到搞绿色防控,拿到欧盟有机认证后出口溢价三成,2.2万亩果园年产值5.2亿元,1.5万公斤柚子首次端上欧洲餐桌时,合作社理事长摸着包装上的认证标志笑:“这就是好山好水的底气。”
产业为桥
一间房与一根竹的价值跃迁
仁化的智慧,在于不搞“守着生态等发展”,而是把山水禀赋拧成产业绳,让每片叶、每根竹、每间屋都生金。
瑶塘新村的符小密最懂这种“变通”。她是“丹霞印象”民宿的老板,十年前村里7家农家乐挤破头,游客来就是吃顿饭、住一晚,她常愁“旺季忙不过来,淡季门可罗雀”。如今不一样了:她的民宿里挂着广东首个国家乙级标牌,客房里摆着客人手绘的丹霞地貌图,院子里晒着刚酿的柚子酒。“我们和地质队合作搞研学,孩子们跟着专家爬山认岩层,家长在茶室喝本地茶,去年接了50多批团,1000多人次,回头客占三成!”符小密算着账,现在44家民宿各有绝活,村民收入里既有客房分红,也有卖山货的进项,人均年收入涨到4万元,村里去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收入25亿元,较2022年增了四成——从“卖床位”到“卖体验”,民宿成了丹霞文化的“驿站”。
在长江镇20万亩竹林里,仁化智慧正以另一种姿态生长。竹浪翻涌间,藏着仁化竹产业“点绿成金”的绝活——竹源生态与华鑫炭业两家公司落户投产,如一双巧手,把“一根竹子”的价值揉进产业链的每道褶皱里,让绿意既结出科技果,又酿出民生甜。竹源车间里,机器轰鸣裹着竹香,破竹机“咔嗒”剖出直挺竹条,定型机腾起白雾将其淬炼成“以竹代钢”的集装箱底板,75公斤的分量比钢材轻一半,往货轮上一铺却能多装两吨货;60双手在流水线上翻飞,脱贫户王大叔盯着竹条接口笑,“以前砍竹卖450元一吨,现在厂里收600多元,我还在厂里打份工,加在一起一个月4000多元揣兜里”。原竹价格涨了,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几里外的华鑫炭业,筷子厂曾堆成山的竹屑竹头正被卡车拉进门,拉货的老李拍着车斗乐:“每吨多给50块,6万吨废料一年让全镇的筷子厂多赚300多万元!”炭化窑里竹屑“咕嘟”作响,缩成带细孔的墨色竹炭,六成装袋北运,给北方人家带去清新;车间外竹农过秤时,手里的票据一年比一年厚,人均多挣5万的账本,比竹节年轮还清晰。从竹源的竹条“变身”记,到华鑫的废料“逆袭”史,长江镇的竹子走了条“不浪费一寸”的生财路:竹身成高端材料,竹屑变优质竹炭,连竹农的笑声都裹着竹香——这哪里是种竹砍竹?分明是把“绿水青山”纺成了仁化致富产业链上的“金丝线”。
民生为秤
制度托底与人人参与的温暖答卷
仁化的“两山”实践,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热乎乎的民生账本。这账本里,有制度托底的底气。红山茶叶大户老郑用林权证贷了50万扩茶园,他摸着贷款合同上的红章说:“以前山林是‘死资产’,现在能抵押、能贷款,敢投钱搞产业了。”全县像他这样的农户有34户,林权抵押贷款超亿元,生态保护成了“主动事”。
仁化的“两山”实践,是“以人为本”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引才优势。近几年,仁化陆续回来了2000多名归乡青年:他们有的带直播团队帮果农卖沙田柚,把采摘节做成“云直播”;有的帮民宿画丹霞手绘地图,让老房子有了新模样……“青年入乡”带回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青春力量在绿水青山间激荡为创新活力。
仁化的“两山”实践,最实在的是人人能分到“生态红利”:长坝村沙田柚合作社分红占了村集体收入的一半;长江镇竹加工厂里15%的岗位给了脱贫户;城口镇的农家客栈老板不再为“客源引流”犯愁;平甫村李建国的柰李园是他为孙子交学费的底气;高洞村王大叔按月领工资,家里添了新家电——这些细碎的幸福,才是“两山”转化最暖的注脚。
暮色中的丹霞山,光影在岩壁上流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五载实践让仁化深谙: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要会发展!从丹霞的民宿到红山的茶,从城口的温泉到长江的竹,仁化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靠的正是“守得住生态、找得到路径、分得出红利”。
如今竹产业园扩建正酣,仁化还在续写答案。这答案告诉世人:绿水青山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最厚的家底。只要肯动脑筋、用对办法,定能让生态能变现、让群众得实惠,绿水青山就是真正的金山银山,更是百姓最坚实的幸福靠山。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万泽程
图片 仁化融媒体中心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