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去年,省委深改委赋予茂名高州建设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任,这是全省首个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命名的改革创新实验区,也是首个非珠地区改革创新实验区。
肩负使命,勇探新路。
一年来,茂名高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推进5方面18项改革任务,以改革“关键一招”激活发展“第一动力”。
在此周年之际,高州市委改革办、高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办联合《南方日报·高州视窗》 、南方+高州频道推出“风起高凉”系列报道,记录高州改革的坚实足迹,展现粤西大地上的创新实践。看高州如何以改革之笔,破题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广东样本”。
9月12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9月12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一年前,岭南初夏,风起高凉。
一年来,变革的种子在高州深深扎根。
一年前,省委深改委赋予高州建设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如今,行走在高州乡野阡陌、城市街巷,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不一样的劲头——那是一种蛰伏已久的破土而出,一种闯过隘口、突出重围的豁然开朗。
这不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场始于深思、成于笃行的深刻变革。
去年以来,高州这个粤西古郡,以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锐气,向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发起攻坚。
高州不再满足于过日子,而是要闯路子;高州不仅追求量的增长,更奋力实现质的突围。
这场改革,如静水深流,却澎湃激荡,重塑着这片土地的肌理与气象。
高州城区更显活力。李达 摄
高州城区更显活力。李达 摄
破思想之冰
从“等靠要”到“闯改创”
“以前开会,常听到的是‘没办法’‘缺资金’‘等政策’。现在不同了,大家讨论的都是‘我们来试试’‘哪里还能再优化’。”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这场改革风暴的起点,正是思想破冰。曾经的高州面临产业转型“老腿”沉重、城乡发展步调不一、乡村缺乏活力等成长烦恼。
是继续在旧轨道上滑行,还是毅然转身、另辟蹊径?
高州召开会议,全面部署落实创建工作。
高州召开会议,全面部署落实创建工作。
这一年来,高州人以一种“闯”的精神、“冒”的劲头,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自我革命”。
这一年来,高州出台“五个一”落实机制,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十条硬措施”升级加码,开展“揭榜领题”活动,以基层党建破题发展之困……
“没有先例创先例”“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些理念从文件走入心田,化作一股磅礴力量。
高州将在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建设1.8万亩城市“未来社区”。
高州将在城东新区、城南新区建设1.8万亩城市“未来社区”。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体制机制瓶颈不断破除,改革红利加速释放。2024年,高州GDP破800亿元,达809.78亿元,同比增长4.1%;2025年上半年高州GDP达355.49亿元,同比增长6.1%。
高州上榜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浙江大学“两山”发展百强县,通过省首批“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考核验收,县域综合实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闯实践之路
用“硬功夫”啃“硬骨头”
县域要变强,归根到底落脚点在工业,这恰恰是高州的最短板。
高州向营商环境“亮剑”,创新“五机制一中心”政务服务模式,230个套餐办理时间减少65.84%,实现项目快审、快批、快建、快投。“佛茂速度”成为高州的新名片,申菱环境、中财管道等项目半年建成投产,创造了产业转移协作的奇迹。
高州向招商引资“破题”,探索“佛茂指挥部+高州小分队”联合招商,引进奇瑞、万洋等超千万元项目109个,工业投资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版图再次扩大。
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版图再次扩大。
高州向乡村痼疾“开刀”。在根子镇柏桥村,从前“旺一季”如今一年四季游人如织,荔枝林变身乡村文旅“摇钱树”。“三变”改革在高州遍地开花,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柏桥村集体收入达448万元,增长152%。
更令人振奋的是,高州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让农业“由大变强”。今年,荔枝鲜果销售达24.6亿元,创近年新高。建成荔枝龙眼、畜禽水产2个百亿产业集群和香蕉、蔬菜、粮油、饲料4个50亿产业集群,为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新标杆。
5月20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式开业,开业以来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5月20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式开业,开业以来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建成开放,首月引客超130万人次,柏桥荔博园“大景区”格局已现,打造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样板。
一路闯关夺隘,一路跋山涉水。
高州的改革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服务的优化、一处处城乡面貌的改变上。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但高州人走得坚定,走得踏实。
扬奋进之帆
高州人人都是改革者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其背后,是无数高州人日夜兼程的奋斗身影和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
各级干部既是指挥员也是“施工队长”,他们下沉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企,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976名市直干部每周三到挂点村调解矛盾纠纷,去年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0600余件。
申菱环境投产。
申菱环境投产。
广大企业家和创业者敏锐捕捉改革机遇,中交、中建、中铁等央企带头投资,累计近200亿元。28个镇街全覆盖成立镇级商会,落实“百会帮百镇”项目183个,投资金额45.5亿元,带动就业3万多人。
广大群众以主人翁姿态投身改革。他们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典型村建设,开展“反哺家乡”六大行动,在环境提升、先富帮后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水滴”,汇成了高州改革发展的“江河”。
申菱环境生产忙。
申菱环境生产忙。
这是一种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一种“人人都是改革者”的浓厚氛围。在高州,改革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高州人共同的事业。这种精神气场,比任何具体的成绩都更为宝贵,它是高州未来持续破浪前行的最深厚底气。
行稳方能致远
改革永远在路上
今日之高州,风正劲,帆高悬。
改革的成效已然初显。
——2024年实现GDP809.78亿元,增长4.1%;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6.1%,其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9.1%。高州上榜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荔枝龙眼、畜禽水产2个百亿和香蕉、蔬菜、粮油、饲料4个50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全省农业第一县底色更足。
今年秋季,广东高州中学附属小学、高明小学两所新校建成开放。
今年秋季,广东高州中学附属小学、高明小学两所新校建成开放。
——东拓南扩拉开城市框架,县城建成区面积增至42平方公里,2024年以来城区新增常住人口3.2万人。创新服务优质均衡供给机制,县域内住院率达97.1%,连续9年全省第一;基层诊疗占比76.08%,高出全省平均26.7个百分点。
“破冰者”不该有丝毫自满和懈怠。
高州上下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当前的成绩只是下一程的起点,创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还有更多“硬骨头”要啃,还有更险的隘口要闯。
千年古郡展新姿。
千年古郡展新姿。
站在新的节点,高州改革创新的号角更加嘹亮。
广大党员干部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改革前沿迈进,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争当“模范生”,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打造“样板间”。
入夜,高州城区霓虹闪烁。
入夜,高州城区霓虹闪烁。
数读
荔枝龙眼、畜禽水产2个百亿和香蕉、蔬菜、粮油、饲料4个五十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盘整用地4350亩,产业平台由9545亩扩展至1.32万亩、增38%
创新模式,1年时间建成标准厂房26万㎡,先租后让引入申菱环境等企业17家
探索“佛茂指挥部+高州小分队”联合招商,引进超千万项目109个,工业投资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30个套餐办理时间减少65.84%
县属国企资产由2023年初的58亿元增至175亿元,1家国企获AA+信用评级
●民生事业成色足
撤并“麻雀学校”165所,新增城区学位9230个
组建以城带乡教育集团38个,推动52所学校与大湾区41所名校结对,实现全学段共建
推动3家医院与省级名院冠名共建,建成国家和省级专科18个
县域内住院率达97.1%,连续9年全省第一
改造老旧小区67个、农贸市场13个,建成58个“口袋公园”
●城乡更具活力
县城建成区面积增至42km²,2024年以来城区新增常住人口3.2万人
城镇化率提升1.06个百分点
首创“F+EPC+O”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推进建设4个万亩方、18个千亩方、50个百亩方
成立68家强村公司,柏桥村集体收入达448万元、增长152%;探索“社村”合作,首批试点的11条村集体获得分红62万元
落实央企带头、国企参与、民企跟进机制,累计投资近200亿元。
其中,中央及省属国企助力高州项目建设100多个、投资近120亿元,建设公益性项目超10亿元。
在全市28个镇街全覆盖成立镇级商会,引导53个商协会结对28个镇街,落实“百会帮百镇”项目183个,投资金额45.5亿元,带动就业3万多人
高州森林覆盖率升至63.77%,建成国家森林乡村18个,建成美丽庭院3万个
撰文:邱茜 通讯员 梁环 黄国韬 杨伟健 郭荣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