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教育帮扶显成效 番禺教师点亮威宁学子求学梦

番禺融媒 2025-09-09 17:56

2025年盛夏,威宁民族中学新校区的校史馆里,阳光透过玻璃幕墙,落在一组新旧对比的照片上,左侧是2024年之前的老校区,50亩的场地里,几栋旧楼挤着上千名学生;右侧是如今的新校园,280亩土地上,12栋单体建筑错落有致,科创中心、心理咨询室、标准足球场一应俱全。

陈学鹏站在照片前介绍:“第一次来威宁是2024年8月,下了高铁转汽车,一路走一路看,心里就一个念头:得让这里的孩子有好学校上。”作为番禺区选派的第二批“组团式”教育帮扶专家,一年多来,这位威宁民族中学的新校长,用脚步丈量着乌蒙山区的教育短板,用实干书写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番禺区第二批“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左一袁瑾、左二陈学鹏、左三王雪峰、右一梁衍)

初到威宁,在“问诊”中锚定五年方向

2024年8月,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副校长陈学鹏抵达威宁,开启为期三年的教育帮扶,担任威宁民族中学校长。放下行李的第二天,他就扎进了课堂,针对高三的理科课程一天听了5节课,笔记本上记满了细节:“高三数学,教师全程讲授,学生互动不足”“物理实验课设备陈旧,很多演示无法开展”“教师教研多停留在经验交流,缺乏课题引领”……

陈学鹏上示范课

课后,他拉着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聊天,老教师的一句话让他心头一沉:“陈校长,我们想把课教好,可不知道往哪儿使劲。县里的优质生源年年往贵阳、毕节跑,我们也没底气。”

那天晚上,陈学鹏在临时宿舍里翻出威宁民族中学的校史,这所创办于1939年的学校,86年来从未评上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只看表面,得挖根源。”接下来的半个月,他带着帮扶团队走访教研组,召开师生座谈会,甚至跟着学生一起吃食堂、住宿舍,摸清了学校的“三大短板”:办学方向不明确、管理机制不顺畅、师资能力待提升。

陈学鹏指导高三教师备考

9月初的教职工大会上,陈学鹏拿出了一份“因地制宜”的五年发展规划,封面写着“课堂提质、师资赋能、文化铸魂”三个核心词。“我们要用五年时间,创省示、提质量、育品牌!”他的话刚落,台下先是安静,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学校的老教师回忆:“那天陈校长把规划里的每一条都讲得很实,比如建设心理健康中心、搞师徒结对,绩效评价改革,不是空口号,我们觉得终于有盼头了。”

这份规划里,藏着陈学鹏的“精准打法”,针对课堂低效,他引入广州番禺区“研学后教”教学模式;针对师资薄弱,设计“1带3”师徒结对;针对文化缺失,完善图书馆,着手全方位校园文化建设。而这一切的第一步,是先解决“管理不顺畅”的问题。他牵头修订了校园管理制度,推进年级扁平化管理,优化教学质量评估。

破局攻坚,用“匠心”托起师资与硬件

2024年9月,威宁民族中学的教师办公室里多了一块“师徒结对公示牌”,陈学鹏的名字后面,跟着3名骨干教师;另外3名番禺帮扶教师,也各带了3名本地教师。“不是简单的‘传帮带’,要激发他们潜能,让他们独立成长。”陈学鹏说。

陈学鹏与徒弟柯灵交流

柯灵是陈学鹏的“徒弟”之一,2024年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入职威宁民族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及班主任。然而,初登讲台的她很快陷入困境:精心准备的课程学生反响平淡,繁杂的班级事务更让她疲于应付。校长陈学鹏主动结对帮扶。听完柯灵的课后,他微笑着说:“小柯,你备课很用心,但我们要多想想学生为什么会需要这个知识。”随后,他亲自示范教学,从“预测威宁明日气温”切入,将函数概念变为生活谜题。课后他耐心讲解:“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在办公室,陈校长拿着柯灵的教案指点:“这个问题可以更开放些,激发学生探究欲。”面对班级管理难题,他传授心得:“不要总想着管住学生,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一个眼神胜过十句批评。”当柯灵焦虑时,他鼓励道:“我第一节课也砸过,你的底子比我当年好多了。”

一学期后,蜕变悄然发生。柯灵的课堂变得生动高效,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荣获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她自信地说:“陈校长教会我,最好的教育是唤醒而非灌输。”陈校长欣慰地回应:“看见你们的成长,就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欣慰。”这段师徒对话,不仅传承了教学技艺,更见证了教育薪火的温暖相传。

在陈学鹏看来,师资是“造血”的关键,但硬件是“起飞”的基础。2023年至今,番禺区投入700万元,用于建设威宁民族中学校史馆、科创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学生综合实践中心,AI课堂等,成为当地教育发展一张张名片;争取630扶贫济困基金90万元,建设录播教室、教师悦读空间、党员活动室及支部阵地;争取社会力量捐赠约50万元,改善教学装备、扶持贫困学生、开展广州研学等项目。

陈学鹏带领高三学生课间操跑步

陈学鹏大力推动科创中心的深入应用与发展,中心的3D打印机、激光切割雕刻机、机器人实验室及无人机等设备不再是陌生的摆设,而是真正融入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如今,可以看到学生们围绕在设备旁专注操作:3D打印机将数字创意变为实体模型,激光切割机精准实现着每一个设计细节;机器人小组专注地调试程序,无人机团队则在操场上进行着飞行实践。张磊(化名)来自威宁偏远乡镇,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学校用捐赠资金给他发放了助学金,还让他加入了科创社团。“陈校长常来社团看我们,说‘山区孩子也能搞创新’。”

帮扶团队到贫困学子家庭慰问

而在心理健康中心,专职心理教师正带着学生做团体辅导。“以前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室,学生有困惑没人说。”心理老师说,陈校长特别重视心理健康,不仅请番禺的心理专家来培训,还要求每个班级每两周开一节心理教育课。“有个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厌学,我们辅导了两个月,现在成绩稳步上升。”

蝶变时刻,让86年梦想照进现实

2025年4月,威宁民族中学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省级示范性高中复评。

复评前一个月,陈学鹏组建起八大专班,“300多册材料,每一页都要仔细核对。”他带领团队每天加班到凌晨,从办学理念到课程体系,从师资建设到学生发展,逐一梳理完善。

省示范性高中复评会现场

复评当天,专家组走进校园,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科创中心里,学生忙着调试机器人;校史馆里,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校史;大课间高二年级千名学生围着学校镜水广场跳起彝族铃铛舞,宏大场面震撼着每位专家,学生主动对专家说,这是我们日常的课间操。当专家组问到“学校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时,陈学鹏拿出了一份详实的资料,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学困生的帮扶计划,包括教师结对、辅导时间、目标进度。“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说。

最终,复评获得评审专家组一致好评,7月贵州省教育厅公示通过。实现威宁民族中学创校86年创建示范性高中之梦,填补了贵州省毕节市160万人口大县威宁县省级示范性高中为零的空白,载入史册,开启县中崛起新纪元。

更让人振奋的是2025年的高考成绩,本科上线率达96.60%,特控率57.73%,本科率不仅位列毕节市公办高中第二,还在广东省帮扶的贵州学校中排名第一。特控率比2024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这个增幅在全贵州省都名列前茅。

帮扶团队带领威宁民族中学学生在深圳开展研学活动

“除了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提升。”陈学鹏介绍,学校开发了26门校本选修课程,成立了50多个特色社团——民族舞蹈社、武术社、非遗蓝染社……每周三下午,校园里到处是学生活动的身影。“以前课余时间只能在教室看书,现在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高二学生李桐(化名)加入了网球社,还在毕节市青少年网球比赛中夺得冠军。

致远之路,从“输血”到“造血”的坚守

2025年8月,威宁民族中学的新生报到现场,陈学鹏忙着查看宿舍改造进度。“新学年将达到6000人,宿位缺口大,我们把全部宿舍能用的地方改造成宿舍,并争取贵州省资金支持筹备安装空调。”他说,除了宿位,食堂也不够用,正在筹划建第二食堂,争取下学期就能投入使用。

眼下,陈学鹏还有两个“心头事”:一是理科教师不足,他已经和威宁县教育局沟通,争取更多优质教师,下一步计划从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二是优质生源流失,“我们计划开设‘番禺宏志班’,联系番禺的名校名师线上授课,也在番禺相关部门的帮扶助力下,组织学生去广州深圳厦门研学,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番禺区专家到校对粤黔省课题指导

在帮扶团队的例会上,陈学鹏常说:“帮扶不是‘输血’,而是要帮学校建立‘造血’能力。”如今,威宁民族中学的教师队伍里,有100人次获得市县级以上奖项,250人次参加过培训或跟岗学习;学校还建立了自主教研机制,不用依赖帮扶团队,也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研究。

“陈校长他是真的把这里当成了家。把我们和孩子们都当成了家人。”学校的老师们说,一年多来,陈学鹏很少回广州,上学期春节前也只是待了短短几天就赶回学校。“威宁冬天寒冷,有次他感冒发烧,还坚持去看高三,我们都劝他休息,他说‘关键时刻要跟孩子们共进退’。”

老师陪学生们过元宵节

站在新校区的足球场上,看着学生们在阳光下奔跑,陈学鹏想起了刚到威宁时的场景。“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来这么远的地方?我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这里的孩子需要好老师、好学校。”

陈学鹏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推动威宁民族中学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带动周边乡镇学校共同发展。“我们要把番禺的教育经验转化为威宁的教育成果,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县中崛起的故事继续写下去。”

夕阳西下,校史馆的灯光亮了起来,陈学鹏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在乌蒙山区的这片土地上,他用实干与坚守,正在书写着一个关于教育、关于梦想、关于希望的故事。

来源:番禺融媒

文字:代红燕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