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来双月湾,堵在路上几小时是常态,沙滩还总被商家圈占。现在路顺了,公共沙滩也敞亮了!”今年暑假期间,来自深圳的游客陈先生点赞惠州滨海旅游的新变化。这背后,离不开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多年来以法律为剑、以监督为盾,持续守护这片4520平方公里海域与269.59公里大陆海岸线的坚定实践。
从2017年推动出台全省首个市级海岸带保护规划,到2024年开展“一法一办法”专项执法检查,再到2025年聚焦岸线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深度监督,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海洋保护与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以久久为功的监督韧性,推动惠州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全省第一”“红树林碳汇交易全国首创”等亮眼成绩,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滨海之路。
以法为基
织密海洋保护“制度防护网”
“如果早有统一规划,就不会出现‘房岸线’挤占沙滩的情况。”回忆起早年惠东巽寮湾的开发乱象,惠州市人大代表在视察中感慨道。2017年前,惠州海岸线因缺乏专项规划,房地产项目无序蔓延,部分岸线被酒店、住宅楼占据,公共沙滩不断“缩水”。
针对这一痛点,惠州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发力,推动市政府于2017年出台《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在全省首创“两区四线”空间管控体系——划定禁建区、限建区,明确近岸建设协调控制线、生态控制绿线等四条管控线,更创新性设置“海岸建设后退线”,将自然岸线后退距离分为100米、150米、200米、400米四类,比2024年省定标准更严格。2018年,又推动政府出台《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严格控制自然岸线段海岸带内的房屋、围堤建设,明确“禁止非法圈占公共沙滩”,为海岸线保护装上“法律安全阀”。
“这两项制度就像‘缰绳’,管住了无序开发的‘野马’。”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实施后,惠东、大亚湾两区对已批控规全面修编,不符合后退线要求的项目一律停批。2020年,惠东县依法拆除亚婆角片区两栋30层“两违”建筑,11.99万平方米违建“还海于民”;2022年,平海镇700多平方米违法酒店式公寓被拆除,成为“规划即红线”的生动注脚。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延伸。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简称“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列为年度重点,邀请生态专家、人大代表参与,通过“学法培训+实地检查+座谈研讨”模式,重点核查生态分区管控、入海排污口治理等制度落实情况。在大亚湾石化区,检查组现场查看中海壳牌三期填海项目生态修复措施,要求“每占用1米岸线,必须修复1.2米”;在惠东港口,督促加快入海排污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考洲洋水质从2020年的劣四类提升至2024年的二类。
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再出实招,开展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将《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10余部法律法规纳入检查范围,聚焦“自然岸线保有率”“海岸建筑退缩线”等24项核心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全面摸排问题。“从单一法规到‘法规群’监督,体现的是人大对海洋保护的系统性思考。”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说。
以督为力
破解发展保护“两难命题”
“一边是要保护的红树林,一边是要发展的旅游经济,怎么平衡?”2024年在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滨海旅游资源调研专题座谈会上,参与调研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问时直指核心。彼时,惠州虽拥有889个滨海旅游资源点,却面临“开发集中在岸线、海岛旅游空白、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将157个无居民海岛纳入管控,限制了发展空间。
直面矛盾,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以调研破题、以监督解题。2024年,组建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大亚湾、惠东实地考察,还专程赴湛江、厦门学习经验,形成《关于我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直指“规划碎片化”“产品同质化”等四大问题,提出“组建混合所有制旅游控股集团”“开发海岛旅游”等具体建议。
这份报告迅速转化为行动。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市政府制定《大亚湾、双月湾“两湾”滨海旅游区实施方案(2025-2027年)》,规划建设129公里滨海旅游公路主线与293公里绿道;惠东县启动“双月湾-黑排角海积-海蚀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整合地质资源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市交通部门加快环稔平半岛高速建设,建成9个智慧停车场,节假日滨海拥堵时长缩短40%。
更关键的是,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空间释放”协同发力。针对保护区范围过宽的问题,在2025年岸线保护执法检查中,积极建议省级层面统筹优化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范围,为规划中的“发展类海岛”争取开发空间。同时,监督推动红树林保护与碳汇经济结合——2024年,惠州完成全国最大规模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204.85公顷红树林10年开发权拍出超400万元,既保护了生态,又为海洋经济注入新动能。
“人大的监督不是‘一查了之’,而是‘跟踪到底’。”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介绍,2024年“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后,常委会建立“问题台账+整改时限”机制,要求市政府2025年3月前提交整改报告;对于滨海旅游交通、公共沙滩管理等民生问题,每季度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不解决,监督不松劲”。
以民为本
打造“透绿见蓝”的幸福海岸
“以前这片滩涂全是垃圾,现在红树林长起来了,还能看到白鹭!”望着惠东考洲洋红树林湿地,当地村民李阿婆的话道出了惠州海岸的生态之变。这一变化,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对“生态修复”的持续监督。
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海岸线整治修复”列为重点监督议题,推动市政府出台《惠州市海岸线整治修复任务工作方案(2023-2025年)》。截至2024年底,惠州累计完成21公里岸线整治修复,其中惠东县范和港、考洲洋10段共5.6公里岸线达到“新增生态恢复岸线”标准,被纳入自然岸线管理。在人大监督推动下,惠州还成功申报2025年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得3亿元资金支持,将修复大亚湾、红海湾海域约386公顷,惠及数万群众。
公共沙滩是群众“亲海”的重要空间。针对“商家圈占沙滩收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在2024年调研中,推动市政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开展“沙滩共享”专项清理——2024年以来,拆除巽寮湾、双月湾等片区违规经营性设施23处,恢复公共沙滩面积12万平方米,设立“免费开放沙滩名录”,让群众“推门见海、抬脚亲沙”。
“不仅要‘能看海’,还要‘看好海’。”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明确要求,将“美丽海湾建设”作为监督重点。在人大监督下,惠东考洲洋、范和湾纳入“十四五”美丽海湾建设名录,累计投入6.55亿元建设5宗海堤工程,加固海堤17.2公里;大亚湾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考洲洋国省控点位水质连续多年全优,成为群众休闲度假的“打卡地”。
如今,行走在惠州海岸,从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栈道,到巽寮湾开放的公共沙滩,再到考洲洋连片的红树林,“透绿见蓝、透光见海”的景象处处可见。这背后,是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为引领、以监督为抓手,久久为功守护“蔚蓝疆土”的坚定实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更严的监督、更实的举措,推动惠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让这片海岸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之地。”惠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南方+记者 罗锐 通讯员 郭敏
图片: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