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抗战故事,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广州首映!

作者 张思毅;梁钜聪;龙达洋 2025-09-18 20:09

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里,广东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制作的五集历史人文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在广州图书馆首映。首映活动旨在通过影像的力量,铭记历史,缅怀先辈,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导演组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战历史,历时一年在北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的香港、澳门、云南、重庆、广东寻访拍摄,用“小人物”折射“大历史”,用“历史信物”展现“家国情怀”,用“后人的追寻”讲述“前辈的故事”,在侨批中,在家书里,在乡村祠堂,在异国他乡发掘出大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华侨抗战故事,展现了海外侨胞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巨大贡献。

该片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叙事手法,通过“寻找人”的第三方视角展开叙事,将个体命运与群体精神巧妙结合,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影片中,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营救美国飞行员克尔、南洋小贩郑朝炯“鬻子救国”、南侨机工遗孤叶晓东寻找父亲陈团圆、粤港澳三地培正中学薪火相传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首映仪式邀请了多位纪录片主人公和专家学者上台分享,新加坡华侨郑潮炯后人郑社心、菲律宾华侨谢振凯后人谢柏毅、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后人曾德平等嘉宾,在现场深情讲述了前辈们的抗战故事。

郑社心专程从新加坡赶来,在现场向200多名观众代表回忆了父亲郑潮炯为祖国抗战捐款的事迹,他动情地说:“有国才有家,这是我们家至今的家训。”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在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山打根贩卖小食艰难立足。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远在南洋的郑潮炯虽身处底层,却不甘落后,义卖瓜子捐输助国。1940年,郑潮炯将出生不久的小儿子郑社义送人,并将80元乳金捐给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鬻子救国”的牺牲精神震撼人心,立时轰动南洋侨界。

02:53

新加坡华侨郑潮炯为民族大义“鬻子救国”,后人郑社心深情讲述“有国才有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郑潮炯耗时多年才找回儿子郑社义。当时郑社义住在乡下,生活条件不好,郑潮炯常常汇钱过去。但对于父母当年“卖子”的行为,郑社义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开心结。后来,在兄弟姐妹们的温暖和支持下,郑社义对父亲当初的选择释然了,也对父亲常挂在嘴边的“有国才有家”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切的共鸣。2007年,郑社义去世,如今已经95岁的二哥郑社心从新加坡特地赶到广州,在首映仪式现场分享这段故事,亦是为了提醒儿孙辈的年轻人,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而谢柏毅先生深情分享了父亲谢振凯与母亲高美丽跨越中菲两国的阻隔,在战火中彼此守候的亲情故事,令现场年轻人动容;曾德平先生在现场讲述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抵抗日寇的战斗传奇,更让观众刷新了关于香港抗战的历史认知。

通过他们的讲述,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侨胞们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抗争。这些故事不仅是纪录片的重要内容,更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抗战历史的契机。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后人曾德平驻足观看父亲与美国飞行员克尔的合影。

《烽火赤子心》总导演、总撰稿、总制片王世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战的14年烽火岁月里,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的800多万华侨,都为祖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烽火赤子心》选择不采用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先进的AI技术进行制作,更是为了保证向观众呈现那个时代真实的历史,“真实才是这部纪录片最核心的力量”。

01:57

《烽火赤子心》不采用AI技术制作,总导演王世军:真实才是最核心的力量

纪录片《烽火赤子心》将于9月22日至26日每日21:55在广东卫视播出,爱奇艺作为该片独家播出平台将同步每天在中午12:00上线。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拍摄: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编辑 钟烜新 王瑾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