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山市港口镇胜隆社区,盛夏骄阳下,崭新的社区足球场绿茵如毯,几个孩子正追逐着滚动的足球,笑声清脆。抬首望去,一排排改造后的坡屋顶在蓝天下格外醒目,温暖的粉红色调与环绕村落的潺潺碧水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清新宜人的乡村画卷。
胜隆社区的闲置荒地被改造为足球场。
胜隆社区的闲置荒地被改造为足球场。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带动下,胜隆社区正掀起农房风貌改造提升的热潮。站在村头,胜隆社区第一书记蔡哲君脸上漾着笑容:“我们社区1055户农房,首批‘打样’改造了30户。起初村民不理解,后来效果出来了,嘿,现在大家都抢着要‘改’呢!”
党员干部当示范,群众自己家园自己美
顺着蔡哲君手指的方向望去,首批改造的农房正矗立在高速公路两侧——这是进入港口镇的“门面”。正是这份“门面”担当,让胜隆社区将其列入了风貌管控的重中之重。然而,改造之路并非坦途。“房子住得好好的,为啥要在房顶上‘动手脚’?万一改丑了咋办?”开工前,类似的疑虑在村民中弥漫,村头巷尾议论纷纷。
面对这份犹疑,胜隆社区亮出了“法宝”:党员干部带头,“先改”带动“后改”。“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党员干部必须冲在前头!”蔡哲君说,“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就是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首批30户“样板房”的改造,村民无需自掏腰包,便能将昔日破旧、易积水的平顶房,换上了崭新利落的坡屋顶。这改变的不仅是“面子”,还有更高的实用性:坡屋顶排水更畅,能降低房顶的渗漏风险,炎炎夏日,室内也明显凉爽了几分。
昔日破旧、易积水的平顶房,换上了崭新利落的坡屋顶。
昔日破旧、易积水的平顶房,换上了崭新利落的坡屋顶。
“效果一出来,大家伙儿的眼睛都亮了!”蔡哲君回忆道,村民的态度发生了“大逆转”,从最初的“不肯改”迅速转为“争着改”。社区趁热打铁,成功撬动国企资源,承担新加入改造的25户农房的风貌提升工程。
在党员干部的率先示范下,改变的涟漪不断扩散。村民们不仅热情投入农房改造,更纷纷主动拾掇起自家的小天地。房前屋后,小花园、小菜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庭院里花木扶疏,生机盎然。
村民们不仅热情投入农房改造,更在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小菜园。
村民们不仅热情投入农房改造,更在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小菜园。
57岁的吴荣棠是土生土长的胜隆人,他站在自家去年新建的小楼前,望着焕然一新的村庄,感慨万千:“我在这儿长大,过去村里路窄桥小,满地烂泥。这几年,破房子翻新了,‘蜘蛛网’(电线)都下地了。走在路上,感觉整个村子都靓多了!”
吴荣棠在建房时,就主动与社区沟通,确保自家房屋的外墙风格、屋顶样式、高度都与社区整体风貌协调统一。闲时,他最爱打理自家的小花园,也常参与社区的绿化活动。在他眼里,社区干部“务实得很”:“他们天天拎个水杯走街串巷,跟大伙儿拉家常,琢磨怎么把村子扮得更美。从农房改造,到装路灯、修护栏,桩桩件件都用心!”
返乡青年“球场梦”激活社区新活力
退休老党员黄少凤的家门口如今整洁漂亮,她乐呵呵地说:“路铺平了,环境好了,人也更有‘心机’(粤语,意为心思/兴致)种花啦!我儿子儿媳天天都乐意打理这个小花园!”这种“眼见为实”的美,在胜隆社区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一家变美,邻里效仿,亲戚朋友来访见了,也把经验带回去。耳濡目染间,社区人居环境实现了整体的跃升。
提升的不仅是人居环境,还有公共服务基础配套。例如社区里崭新、充满活力的足球场,数月前,还是一片垃圾堆积、荒草没膝的闲置地。去年11月,“80后”返乡青年李家明怀揣着对足球的热爱,毅然租下这块荒地。
“我是足球迷,以前想踢球得跑学校去借场地。租下这块地,就想给港口的球友们打造一个畅快踢球的地方!”李家明介绍,球场改造前后投入约150万元,全是他个人出资。社区则在租金上给予了优惠,积极支持他盘活这块“沉睡”的土地。
改造为足球场前,这里是一片垃圾堆积、荒草没膝的闲置地。
改造为足球场前,这里是一片垃圾堆积、荒草没膝的闲置地。
“现在晚上人气很旺,周末我们还组织青少年培训。从开业到现在,月均收入能稳定在3万元左右。效果和收益都超出预期!”李家明对未来充满信心,计划继续投入,建设网球场等设施,助力社区完善服务配套。
“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我们整备梳理出约140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蔡哲君表示,“目前已成功引进企业,预计投入约700万元,共同打造一个以国际标准攀岩馆为核心的体育中心,将囊括攀岩、平衡车、滑板、足球、羽毛球等项目。该项目将推动社区文旅体深度融合,孕育“体育+休闲+商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撰文:苏芷妍 罗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