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普宁什石洋开出“全国文明村”之花|揭阳i文明

作者 唐楚生 2025-07-11 17:12

红星映照下,村民在广场散步闲谈,孩童追逐嬉戏,晚霞为潮汕民居的厝角头镀上金边,这里是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最平常的傍晚,也是全国文明村最生动的日常画卷。

什石洋村作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11处革命旧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邓发、古大存、方方等在此留下光辉革命足迹。

近年来,什石洋村以“赓续红色血脉、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让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村庄发展脉络:对村道硬底化、污水处理、绿美家园、公共服务设施、农贸市场等近30项工程进行新建、改建或提升打造……如今这座“红色村”,村容村貌蝶变,走出了乡村振兴的跨越之路,名列第七届“全国文明村”名单之中。

为了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与村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什石洋村打造出了“一路”“一廊”“五址”,即一条红色线路,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五个红色旧址,将什石洋村的红色资源进行了有效串联。曾经的中共普宁县委办公旧址——蔡应甲大屋,如今已经改造成了乡情茶居;辉祖祠、育德小学等革命旧址经修缮后焕发新生,成为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10万余人次前来参观研学,红色教育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培根铸魂。

乘车穿行村中,革命遗址旁点缀着雕塑铜像,再现当年峥嵘岁月;山泉水流经潮汕民居门前的小花园、小菜园,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展现无限生机;昔日的荒滩低洼湿地,如今栽种着果树、绿树……什石洋村正以深挖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美化村居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产业发展要求。

荣誉是最好的见证:2018年2月评为“红色村”;2019年7月获“革命老区村”称号、12月获“年度最美乡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2020年10月评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12月获“广东贫困村创建名村”称号;2021年1月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和“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2022年12月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2023年被确定为普宁市第一批“典型村”选树培育对象。

在红色文化浸润下,什石洋村创新成立由村“两委”干部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实现调解率和成功率双100%。此外,还将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严格落实,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网格化管理让服务直达每家每户,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站在新起点,什石洋村将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与宜居乡村建设、传统文化传承、现代农业升级、乡村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红星广场上,70多岁的蔡伯望着嬉戏的孙辈感慨:“我年轻时村里都是泥路、土房,谁能想到现在成了‘全国文明村’。”不远处,红色舞台的改造设计图已展开,旅游大巴载着新一批学员驶向辉祖祠,他们将在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聆听90多年前的革命故事。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延续,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路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供图:揭普宣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