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又被中央“派题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其中,盐田被委以重任:《意见》明确,要在便利通关、燃料加注结算等方面支持深圳盐田港加大探索力度。
回溯过往,早在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就赋予了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该项目由盐田区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落实。
时隔五年,盐田再次被赋予了类似的改革之题,其背后有何深意?
(一)
最为直接的原因便是,保税燃料加注业务,对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盐田,至关重要。
为什么?
当下,燃料支出是国际航行船舶运营的主要成本之一。国际货轮在设计国际航线时,总会选择一个加油便利、价格优廉的港口进行油料补给。而与普通燃料相比,保税燃料暂时免予征收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一般加注在国际航行船舶上。
打个比方,保税燃油加注就好比海上的燃料“免税店”,保税燃料更便宜,船舶加注的“积极性”就更高,港口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更为关键的是,保税燃料加注业务还有着极强的产业带动力,有助于完善海洋产业链生态。
纵观当下的国际航运版图,新加坡、釜山、鹿特丹等国际重要港口,也是保税燃料油加注大港。
用“得燃料加注者得天下”,来形容如今的世界港口竞争格局,一点也不为过。致力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盐田,也必须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熊义刚建议,深圳通过上游发展燃料油国际采购业务,中游布局油品储运业务,下游做大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可形成“贸、储、用”产业链闭环运作,在船用燃料供给方面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二)
细读《意见》中短短30余字相关内容,其中的用词也颇为考究。
对于便利通关、燃料加注结算等方面的改革,《意见》的态度是:支持深圳盐田港“加大探索力度。”
继续加大探索力度,首先就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
近年来,依托欧美航线众多和LNG动力船舶集中的优势,盐田区大力推进国际海上LNG保税加注中心建设,为深圳市打造天然气贸易枢纽城市贡献力量。
据统计,2024年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高达30万立方米,这一数字接近2023年全年加注量的6倍。其中,中石油贡献26.28万立方米,中海油贡献3.47万立方米,共同为盐田区创造了近7亿元的产值。
保税燃料加注业务的产业带动力也在盐田初显。盐田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央企均已在盐设立子公司申请深圳牌照开展保税燃料油加注。今年前5月,盐田保税燃油加注量为26.13万吨,同比增长14.9%。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其中深圳的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得全国推广,构建水上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便赫然在列。
(三)
加大探索力度,更代表着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改革仍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
数据上看,盐田港保税燃料的供应和港口吞吐规模却仍不匹配: 据统计,盐田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而国际船舶保税LNG和保税燃油合计加注量不足百万。相比而言,新加坡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超4000万标箱,船用燃料加注超过5000万吨。
巨大的数据落差背后,是不少国际船舶在盐田港装卸货物后,却远赴新加坡、釜山等港口加注燃油。“新加坡有着优良的港口作业条件以及规范灵活的金融管理体制,‘绕路’去新加坡加油已经成了市场惯性;我们改革的设想,就是希望船舶在装卸货物的同时进行加油,因为这对于船企和港口来说,是双赢的局面。”盐田区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
历经五年的探索,盐田的保税燃料加注改革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未来,如何实现“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在熊义刚看来,增加燃料种类供给,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除了现有的保税LNG加注和保税燃料油加注,应前瞻部署甲醇燃料等新型清洁燃料的集装箱船加注,探索氨燃料等更具潜力的绿色燃料加注业务。”
同时,制度层面的突破也颇为关键。熊义刚表示,深圳要争取在税收、补贴等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的船舶选择在盐田港加注。推动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营商环境。
对标新加坡、鹿特丹,剑指国际保税燃料加注中心,盐田已经有所布局。该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盐田港将试点开展锚地加注服务,重点为大型油轮和待泊的大型集装箱船提供便利;同时,还将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实施夜间船舶靠离泊作业的可能性,延长有效作业时间窗口,提升加注效率。
南方+记者 徐烜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