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中心:从“救命”到“救生活”的全链条突围 | 河源医院推进五大中心建设①

作者 郭雨欢 2025-06-30 08:30

“一旦发生脑卒中,每晚1分钟救治,大脑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它具有人群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后续治疗与康复成本高的鲜明特点。”

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下称“河源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朱敏真直言建设卒中中心建设的重要所在。

卒中中心是以脑卒中(中风)疾病为核心,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快速诊断、规范治疗及早期康复的综合医疗单元,旨在通过高效率的院前急救到后期康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来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

作为河源首个建成的国家级卒中中心,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与时间的残酷赛跑:数据显示,2018至2024年,卒中中心累计收治患者18533人次,平均每月收治220例左右。其中急性脑梗死14750人次,占79.59%、脑出血3873人次,占20.90%。

神经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朱敏真在河源市脑卒中救治质量控制交流会发言

神经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朱敏真在河源市脑卒中救治质量控制交流会发言

生死35分钟

国家级卒中中心的“河源速度”

当脑卒中发生时,患者会经历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即:发病到就医、入院到溶栓(DNT)、入院至股动脉穿刺(DPT)。在3小时内完成呼救、转运、救治并完成溶栓,恢复效果最佳,被称为脑卒中救治的“黄金三小时”。超过6小时则需要评估患者情况,考虑动脉取栓,这就涉及外科手术的范围。

“通过绿色通道,我们可以最大效能组织救治队伍,最大限度缩短患者入院到溶栓(DNT)所需时间。”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章雄军介绍,经过多年建设,医院平均DNT缩短至35分钟内,快于国际标准要求的60分钟。还曾创下最快DNT时间13分钟的最快纪录。

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章雄军

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章雄军

破解“时间密码”的关键,在于多学科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在河源医院卒中中心,从患者进入急诊大门开始,每个环节都被精准计时。

2分钟内:分诊护士根据“120”识别法初步判断患者情况,同时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通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并启动绿色通道。

10分钟:神经内科医生抵达急诊评估患者情况,并优先安排CT检查。

15分钟:完成抽血和CT检查,区分缺血性脑卒和出血性脑卒中。

35分钟内:医生与家属谈话解释治疗风险,静脉溶栓药物注射完毕。

数据显示,2024年该中心DNT中位数为33分钟,较2018年的68分钟缩短一半,达到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的优秀标准。DPT中位值由146分钟缩短至120 分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再灌注率由53.20% 提高至66.98%;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h内静脉溶栓率由42.40%提高至70.83%。

区域协作不断完善

形成三级联动救治网络

卒中中心建设不仅是一个医院的多学科协作救治体系,也是一个地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直接体现。

5月下旬,河源市脑卒中救治质量控制交流会在河源医院召开,五县二区卫健部门相关负责人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相关学科负责人及技术骨干约130人,围绕“卒中中心的意义、卒中绿道建设的难点、如何提升基层医院脑卒中溶栓诊疗能力、如何推动卒中中心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四个主题开展深入交流,提升各级医疗机构间业务协同发展能力。

当前河源卒中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已形成“三级联动”架构:市级医院开展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神经介入及开颅手术等核心技术;县级医院建设“卒中中心单元”,负责基础治疗与转诊;基层卫生院需具备早期识别能力,通过卒中急救地图转诊。

河源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王鹏

河源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王鹏

“发生脑卒中,就近前往能够开展治疗的医院,最节约时间。”河源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王鹏认为,这有赖于卒中急救地图的建设和基层救治能力的提升。

据介绍,卒中急救地图是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由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的卒中救治网,由覆盖各县区的定点医院和“120”急救站点串联而成,旨在为卒中患者提供最快速、最精准的卒中急救医疗服务,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

卒中急救地图将区域内具备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标记出来,当患者或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时,急救中心可以根据患者所在位置,通过卒中急救地图迅速定位距离最近且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并规划最佳的转运路线,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救治。河源市卒中急救地图包含了5家具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和河源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共同构建成卒中“1小时黄金救治圈”。

我们通过共建微信群的方式形成联动机制,基层医院上传CT影像,市级专家可以尽快给出指导意见,避免患者盲目转诊。”朱敏真提到,河源医院每年开展12次巡回培训,覆盖500余名基层医护,2023年通过培训挽救患者超200例。同时通过每周派专家到县级医院坐诊,点对点帮扶下级医院,成功助力源城区人民医院2024年通过省二级卒中中心评审,DNT从60分钟缩短至42分钟。

既“救命”也“救生活”

让“时间就是大脑”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本次采访中,专家们都提到“时间就是大脑”这句话。脑卒中一旦发生,每晚1分钟救治,大脑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未及时救治者中,3/4 出现不同程度残疾,1/4为昏迷、瘫痪等重度残疾。

“若一位中青年因卒中导致瘫痪,不仅意味着一个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更需要家庭成员耗费精力进行长期照护,其背后往往伴随着整个家庭经济与情感的双重承重。”在朱敏真看来,最及时快速的救治既是“救命”也是“救生活”

因此,缩短发病到溶栓或手术的时间是卒中中心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医院计划提升院前、院内诊疗流程,以便为患者多抢来一分一秒。在急诊方面,章雄军提到,每年组织2—3次大型培训,不断强化分诊护士的卒中早期识别与急救培训,加强夜间值班团队。

而在神经内科及医务科均工作多年的主任江震钦认为,提升公众早期识别意识及其能力,减少就医延误同样重要。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江震钦(右一)查房中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江震钦(右一)查房中

“目前,血管再通技术不是问题,可遗憾的是,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脑卒中早期就医的意识及其对救治的信任。”江震钦对笔者感慨,这种困境背后,是公众对卒中的认知“双重盲区”。

一方面,普遍民众对卒中的识别能力不足、意识淡薄。不熟悉:脑卒中早期识别采用“120”识别法,“1”代表看到一张不对称的脸、“2”查两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是“聆听”聆的谐音,代表聆听言语是否清晰。同时,也有部分人误把头晕、肢体麻木当作“累了”“血压高”,或者“颈椎病”等,休息即可,忽视疾病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民众对急救技术的风险存在误解,往往导致决策迟疑。脑卒中患者在“黄金时间”抵达医院,得知紧急救治风险后,往往选择拨打电话咨询一批批的熟人或远方亲戚,从而错过血管再通的时机。

此外,他还提到,当前脑卒中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呼吁40岁以上有脑血管硬化、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等基础病者,特别是公交车、货车司机代表的职业人群,需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动态了解脑血管情况,及时进行干预,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河源医院正与社会共同推进宣传、优化流程、整合资源,构建覆盖“预防-急救-康复”的全链条体系,让“时间就是大脑”成为全民共识。

撰文:郭雨欢 裴雨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