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奈雪深陷舆论风波,起因是有消费者在冲泡奈雪小盒茶时,喝出整只青蛙尸体。此魔幻事件经网络传播后,引发轩然大波。据最新消息,目前涉事门店已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市监部门已介入调查进行溯源分析,涉事产品“九窨茉莉龙毫”在各门店及电商平台均已下架。
这并非奈雪首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此前,新华社就曾卧底曝光其多家门店存在地面有蟑螂、使用发黑芒果、篡改标签等卫生乱象。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奈雪相关投诉超2000条,消费者多次在其饮品、甜品中发现苍蝇、蟑螂、头发等异物,还有产品在保质期内变酸、发霉等情况。如此高频次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奈雪的品牌形象。
这次“喝出青蛙”事件,更是把奈雪的品控漏洞扒得明明白白——一只青蛙是咋混进原料、过筛包装,最终到消费者杯里的?据了解,奈雪的供应链模式以代工为主,对比蜜雪冰城自建原料基地、霸王茶姬布局海外工厂,奈雪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短板尽显。在行业逐渐走向智能化,利用自动化制茶设备、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品控时,奈雪尚在采用OEM模式(代工生产),但代工厂资质、品控流程仍未透明化。
这一事件背后暴露的诸多问题,值得深思。
作为“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盈利状况令人堪忧。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收入49.21亿元,同比下滑4.7%,亏损高达9.19亿元,成为港股五大头部茶饮品牌中唯一亏损企业。“喝出青蛙”事件发生后,截至2025年6月25日,奈雪股价暴跌至1.23港元,跌幅93%,市值缩水至20.97亿港元。
不仅如此,奈雪还面临高层动荡问题。今年以来,非执行董事马焱俊、魏国兴相继离职,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邓彬也因个人事务离职。此外,首席运营官、研发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市场营销副总等核心管理层近期也被传纷纷出走。
一个月前,奈雪在品牌十周年之际,再次启动更名程序,中文名“奈雪的茶”被拦腰砍成“奈雪”,英文名从拼音“NAIXUE”摇身变为中英混搭“Naìsnow”,这已是其十年内第三次重大更名,连logo也换成了雪花与果实结合的新图案。奈雪品牌标识频繁更迭,反映出企业战略定位的摇摆不定,或预示着未来发展路径的模糊性。
奈雪此次“喝出青蛙”事件,是其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财务状况、高层团队及品牌定位等多方面问题的集中爆发。若想重回正轨,仅靠“教科书式公关”难以挽回消费者的信任,奈雪必须痛定思痛,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在竞争激烈的茶饮赛道,恐将被越甩越远。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钟敏婷
图片:来源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