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既是增长极,又成新引擎

作者 陶清清 2025-07-05 06:31

“一年前还光秃秃的空地,现在又变成连片汽车厂房了。”近日,2025“央媒看深汕”调研活动走进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重大项目投用、新医院建设收尾、新校园迎来数千学生……一路上,采风团频频发出感慨:“真是一年一个样!”

港厂联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加速成型

智能座舱产业园里,延锋汽车饰件(深圳)有限公司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我们从东莞搬来深汕不久,库存1.5天压缩到4小时,运输成本也大幅下降。”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凯介绍。

仅隔着一座立交桥,该公司生产的门板、仪表板、中控台等汽车内饰产品,被“门对门”直送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

随着比亚迪二期东地块建成投产,东西地块厂区连片成型,开启整车制造“倍速模式”。

电池、模具、汽车座椅等零部件,在周边生产下线后,源源不断送入整车厂。总装车间里,智能化设备与工人默契配合,经过内饰安装、整车调试等,一台台新能源汽车驶下产线。

如今,已有3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深汕。越来越多企业争相入驻,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既有“大树”企业,也涌现出一批产业“新秀”。

壁虎汽车科技的厂房里,停放着物流车、皮卡车、宿营车等一排造型各异的专用车辆。

“我们的工厂虽不大,但车型品类丰富,能满足各种小批量、定制化需求,瞄准多元使用场景和细分市场。”深圳市壁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祖国介绍,该公司面向全球汽车厂,提供先进数字底盘与商用车产品。

沿着通港大道一路行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各环节逐一呈现,最终直通小漠国际物流港。

港口,两台高大的岸桥伫立码头,于6月刚刚投用,显著提升港口规模作业能力。紧邻港区,汽车出海整备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正加速推进。

“我们已开通9条外贸航线,打造华南地区领先的汽车出口平台。港区周边也同步布局了出海中心、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维笋介绍。

港厂联动,物流成本优势凸显。一个覆盖深圳、惠州、汕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廊正加速成型。

引擎加力

既有高端产业,又有高品质配套

“深汕是深圳都市圈的战略增长极,也是广东省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这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上,也体现在高品质的配套建设上。

去年9月,深圳中学高中园迎来首批新生。红砖教学楼在青山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配套设施先进,教育质量一流。

深汕人民医院外立面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年底启用,届时将提供800张床位,为居民带来优质医疗服务。

深汕特别合作区所辖四个街道——鲘门、鹅埠、小漠、赤石,原是汕尾经济发展的洼地。如今,随着合作区强势崛起,当地居民切实享受到发展红利。

大安红色村首批农文旅项目营运已经启动。荒地、旧屋被激活利用,杂乱无章的区域变得干净整洁,棋葩咖啡、深汕树叶等文旅品牌陆续开门迎客,红色产业园建设正在提速。

生态农业、户外运动、滨海休闲……“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成长起来,城乡协调、产城融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频频出圈。

蓝图已绘,发展正当时。今天的深汕,正书写一段“有预期、看得见”的高质量发展新故事。“再过一年,随着比亚迪五期投产、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建成以及小漠港航线更新,相信还会有更多新收获!”深汕干部们信心满满。

“央媒看深汕”调研行由深圳市驻深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来自中央及广东省媒体的20多名代表参加活动。

南方+记者 陶清清

通讯员 刘森君

图片部分来源深汕融媒体中心


编辑 张秉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