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海洋牧场强县富民丨“三年初见成效”·看饶平③

作者 杨可;黄品 2025-05-14 20:02

【编前语】

当前,饶平县正全力以赴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攻坚突破,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以实绩实效交上“三年初见成效”合格答卷。南方+饶平频道开设“‘三年初见成效’·看饶平”栏目,展现该县奋力建设“县域强、产业兴、城乡美、动能足、人气旺”现代化新饶平的新成果、新气象。本期继续推出“县域产业篇”,关注饶平海洋牧场建设,敬请关注。


作为饶平县第一批响应“木改塑”的养殖户,洪少华起初对使用新型环保塑胶网箱还是持谨慎态度的。但在通过饶平县振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承租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后,他尝到了甜头,又继续承租。如今,他的养殖规模已达300格新型环保塑胶网箱。

让洪少华信心倍增的是采取“政府+国资平台+企业”发展模式,分期实施的总投资5亿元的饶平县海洋牧场现代设施建设项目。养殖户通过该项目承租新型塑胶网箱仅需每格每年800元,且首期还有首年免费使用权益。与每格1.5万元的造价相比,极大降低了养殖户首期投入的压力。

洪少华的故事,是饶平县立足实际疏近用远,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的缩影。依托533平方公里海域资源和136公里海岸线禀赋,饶平县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升级为抓手、三产融合为突破,探索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路子。2024年,全县渔业总产值约59亿元(含育苗业产值)。

科技引领 全国首个花鲈育种芯片诞生

“过去育种靠经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两个高个子的父母,不一定生出高个子的小孩,鱼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赵超表示,此前广东花鲈种质质量退化严重,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病害频发,已经成为摆在广东花鲈种业面前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团队研发了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这是为花鲈特制的种业芯片。

赵超说,这套技术体系如同一个大数据模型,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快速、精准、高效地评价种苗。通过芯片,可以直接锁定基因。在鱼刚出生的时候,通过基因判断出它是否适合留作亲本。比起此前依赖人力计算和有限的评估能力来选育,芯片的引入是通过高效分析优中选优,选育的质效大幅提升。

赋能良种选育的全国首个花鲈育种芯片,就应用在饶平县万佳花鲈良种场的育苗车间。不仅如此,这里还成功培育广东省首个适配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花鲈新品系“南饶1号”,实现生长速度提升18.2%、成活率提升21.6%,显著优化深远海及陆基养殖效益,为我国花鲈产业提供了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质材料。《花鲈优质苗种的筛选及配套生态养殖技术的建立与示范》等项目接连斩获3项省级科技大奖一等奖,成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饶平种业”品牌。

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受访者供图

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受访者供图

立足全省最适合开展海水育苗的海域优势,饶平县在发展虾苗、鲍鱼苗等传统海水育苗产业基础上,加快总投资8000万元的饶平县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建设,为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花鲈育苗培育成效连续两年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此过程中,饶平县注重院所、企业合作模式,支持万佳公司设立省级博士工作站,建设产学研中心、水产苗种检疫中心、花鲈繁育中心等。通过深化与南海水产研究所产学研合作,建成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博士、硕士专家研发团队,攻克花鲈鱼苗技术瓶颈,重点围绕花鲈原种保存、后备亲本培育和优质苗种生产等技术开展花鲈鱼苗育种试验并取得成功,实现花鲈鱼苗本地化培育。

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让饶平实现花鲈鱼苗从完全依赖外省购入到首批产出3000万尾的跨越式发展,填补省内花鲈鱼种苗培育历史空白。目前,花鲈良种场项目一期已培育出8000万尾花鲈鱼苗,满产后年可培育优质花鲈苗3亿尾、年产值达2亿—3亿元。

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花鲈鱼苗群,受访者供图

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花鲈鱼苗群,受访者供图

为提升产业效能,饶平县创新实施“陆海接力”养殖模式,优先选育1500多条花鲈亲鱼在柘林湾海域进行海水适应性培育,后期转移至良种场进行专业培育,实现每斤利润比深水网箱“连续养殖”和普通咸淡水陆基池塘养殖高1—8元。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花鲈鱼苗每年5月到10月存在生产空档期的问题,饶平县统筹利用万佳花鲈良种场育苗池等养殖设施资源,在花鲈鱼苗非产卵期间培育马面鲀、石斑、海鮸等鱼苗,资源利用率提升50%,年增产值超4000万元。

此外,为提升花鲈亲本产卵效率,饶平县还加快引入华瀛公司热电冷联技术,创新采用盐度与光照调节、“水空调”、营养强化等手段,将花鲈亲本产卵时间提前1个月,有效解决11月气温过高导致的产卵空窗期问题,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产业升级 “木改塑”后平均产值增加超三成

如果说“上芯”是饶平以科技引领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那么“上新”——以新型环保塑胶网箱替代传统木质渔排,就是饶平在产业模式上求升级、推动海水养殖向深蓝挺进的打法。

“木改塑”清拆改造前。受访者供图

“木改塑”清拆改造前。受访者供图

“木改塑”清拆改造后。受访者供图

“木改塑”清拆改造后。受访者供图

在饶平柘林湾海域,漂浮着2000格新型塑胶网箱,这些边长5米的正方形网格是饶平县近浅海传统渔排“木改塑”示范项目二期的成果。不久后,它们将被拖放到海域各处,成为鱼苗们的新“别墅”。

“目前供不应求!”饶平县振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滨告诉记者,养殖户对首期网箱使用后的反响很好,一二期项目完工的4000格已经全部认租完成。

高海滨口中的“认租”,正是“木改塑”的“饶平打法”——在分期分批推动对全县5.9万格传统木质渔排进行拆除的同时,积极向上级申报专项债资金,采取“政府+国资平台+企业”发展模式,分期实施总投资5亿元的饶平县海洋牧场现代设施建设项目。针对积极配合清拆工作的养殖企业(户),按照“拆二用一”“拆二租一”等方式,让主动清拆的养殖企业(户)优先获得免费临时使用新型环保塑胶网箱3个月或新型环保塑胶网箱租赁资格,通过大户先行、示范引领,逐步实现养殖企业(户)“木改塑”顺利过渡。

在饶平县的努力下,目前该县5.9万格传统木质渔排已累计清拆超2.1万格;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超1.3万格(含改造),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单格平均养殖产量较传统木质渔排增加25%,平均产值增加33.3%,有效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

饶平还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谋划推出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系列信贷产品,为养殖企业(户)提供金融保障。据了解,“百千万工程”系列贷款助力海洋牧场已落地超4000户,累计投放金额23.35亿元,其中饶平农商行“蓝色海洋贷”系列贷款已落地808户,累计投放金额6.01亿元。

保险方面也为他们注入信心:更换塑胶网箱后,可以按规定购买养殖保险,并享受政府提供的补贴。具体而言,需缴纳投资额的10%作为保费,最高可获得相当于投资额70%的保障。更为有利的是,政府对保费额外补贴60%。假设一个养殖企业(户)投资额为1亿元,那么他只需缴纳400万元的保费,就能获得高达7000万元的保险保障。

重力式深水网箱。黄品 摄

重力式深水网箱。黄品 摄

疏近用远、优近拓远,饶平还引入了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

相比高污染、易散架、使用期10年的传统网箱,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不仅有利于净化湾内水质,而且抗风浪能力提升40%以上,使用期限提升200%以上。饶平县立足“近海做减量、深海做增量”发展思路,成功招引深海网箱养殖龙头企业来潮投资,成立海域使用权证办理联审专班,推动重力式深水网箱发展提质增效。目前全县已投产重力式深水网箱468口,共涉及包括18家企业,投放增量系2023年9月以来全省最多。

三产融合 预制菜首次冲进欧洲市场

今年“五一”期间,饶平汛洲岛、西澳岛等滨海景区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诗与远方”。在这里,游客们赏海景、吃海鲜,尽情享受大海带来的馈赠。

海洋牧场建设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一场“接二连三”的融合实践。对此,饶平县以全链发展为目标,将“一产托底、撬动二产、拉动三产”作为融合发展路子,致力做活“水产品”文章。

海鮸鱼预制菜产品。受访者供图

海鮸鱼预制菜产品。受访者供图

该县充分发挥“中国海鮸之乡”等金字招牌作用和饶平县海鮸养殖规模占国内50%以上的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总投资2.12亿元的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为水产品加工及预制菜企业提供抱团发展新空间。在海大、宇祥、顺创、万佳等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下,招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企业落户,不断延长食品工业产业链。剁椒海鮸鱼头、红烧深海鱼皮等水产预制菜产品,被不断开发生产销售,并受到消费者欢迎。饶平海鮸鱼预制菜于2024年首次出口欧洲市场。

同时,饶平县还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冷链仓储物流、海鲜批发等服务业,推动西澳岛风景区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加快碧洲山观海公园、碧洲码头、汛洲岛力诚博物馆景区的建设进度,积极谋划七夕井海水温泉度假区及五星级温泉酒店、柘林湾游艇码头等滨海旅游项目,探索开发海上游艇游乐、生态观光等娱乐休闲业态,着力打造滨海旅游新目的地。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县滨海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25.21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5.7%、40.69%。

南方+记者 杨可 黄品

通讯员 饶宣 林志铠


编辑 余丹萍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