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郁南县建城镇罗旁村,绿意如溪流般漫溢,在宽敞平坦的道路尽头,一座名为“见山”的乡村茶馆悄然矗立。白墙黛瓦围拢着一方清幽庭院,窗明几净的室内,三两顾客闲坐其间,显得格外悠闲。
这是一家由旧邮局改造而成的乡村茶馆。创始人梁永林辞去城市里的工作,返乡创业,让茶馆摇身变成乡村振兴的“新顶流”。
人们坐在窗边,面向群山叹着茶,坐享一线江景,何尝不是一种写意的生活。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更将土特产做成了茶饮,让山间好物走出深闺。
“见山”乡村茶馆。王谢思齐 摄
“见山”乡村茶馆。王谢思齐 摄
旧邮局化身茶馆
还原乡村慢生活
初次见到这座楼,梁永林觉得它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它曾是邮局旧址,后花园甚至被村民用来种菜。
“开门就能见到山!”眼前的西江和群山,一瞬间就击中了他的心,也成为这座乡村茶馆名字的由来。
如何将一栋破败的建筑,改造成一间年轻人热衷打卡的茶馆?
作为创始人的梁永林和主理人陈龙清夫妇一起,首先对房子的结构进行了加固,改动了外立面门窗,并一点点地铲除旧墙面,将外墙粉刷成土黄色,让它更接近乡村风格。夜幕降临,房子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显得格外温馨。
立于“见山”茶馆露台,可远眺西江与群山。受访者供图
立于“见山”茶馆露台,可远眺西江与群山。受访者供图
步入茶馆,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绿植,各种花卉错落有致地摆放其间,庭院中设计了一条铺满绿植的小径,蜿蜒曲折,用石堆装饰而成。小径两旁设置了休憩桌椅,供客人们品茶聊天、欣赏风景。
在庭院的一角还有一个石磨,潺潺流水从石磨中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几只小鹦鹉清脆的叫声更为整个庭院增添了一份灵动。
由于这座建筑的前身为邮局,茶馆特意设计了“罗旁江畔主题邮局”。客人们可以挑选明信片,用笔尖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寄给远方的亲友。这面被故事填满的角落,洋溢着温馨的气息。
在梁永林看来,留住客人的远不止茶香与环境。这面贴满故事的明信片照片墙,已成为“摩友”等群体的情感驿站,承载相聚的记忆与怀念。正是这份独特的人情温度,让空间超越了消费场所的意义。
“从零开始改造一个房子,比想象中更难。”陈龙清说,见山乡村茶馆的庭院设计独具匠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见山、看海、风吹、日晒、听雨、观星、赏月、品茗、怡情,让客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与大自然的亲近。
土特产融入茶饮
山间好物走出深闺
在“见山”茶馆的露台落座,手捧一杯现煮茶饮,远山如黛,檐角风铃清泠。这些场景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场所,而是自带传播力的“社交货币”——年轻人要的不仅是茶饮,还有社交媒体的点赞和认可。
“整个饮品系列都以‘养生新中式’为灵魂。”梁永林强调坚守本土风味的理念,通过巧妙融合多种中药材,赋予茶饮健康底蕴。
然而,如何让这份健康与独特口感征服年轻人的味蕾?“见山”的巧思在于——把土特产融入茶饮。
其独创的“蜜枣海底椰”,以清冽山泉耐心泡煮,融入罗旁村手作蜜枣,每一口都似将山野灵气饮入喉中。当地盛产的无核黄皮,被调制成果香层次丰富的无核黄皮柠檬汁,成为众多茶饮爱好者的首选。
对于今夏风靡的黄皮元素,梁永林透露已攻克季节性限制:“通过特制黄皮干与煮制工艺,确保黄皮系列饮品四季常在,让郁南风味随时可品。”
郁南味道,不仅流淌在饮品里,更延伸至面包创意——藤椒牛肉、猪肉脯吐司等咸香口味的面包,通过窑烤烘烤后香味浓郁扑鼻,大胆诠释着食材的无限可能。高峰时店内的日客流达1500人次,正是对这份独特风味的认可,亦是对产品与服务实力的严苛考验。
“见山”的影响力早已溢出庭院。其“庭院经济”效应,不仅撬动了乡村文旅活力,更带动了周边优质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使深藏山间的风物走向广阔天地。
“坐在这里很舒服,自由自在。”客人一语道出“见山”的魅力内核——以新中式茶饮为媒,将山野的滋养、创新的胆识与人情的暖意,酿成一杯杯令人驻足回味的生活滋味,也悄然为乡土注入新的生命力。
●记者手记
守旧与创新,让旧空间焕发新生
立于“见山”茶馆露台,眺望远方的西江与群山,茶香浮动间,不禁让人思考:这座由荒芜邮局蝶变的乡村空间,如何成为乡村文旅的流量入口。
创始人梁永林和主理人陈龙清夫妇的匠心,在于对“旧”的守护创新。他们拂去老邮局的蒙尘与杂草,加固结构、重开门窗,让白墙黛瓦在暖黄灯光下重获新生。
尤其那方“罗旁江畔主题邮局”角落,贴满心语的明信片墙默默收集着旅人悲欢,使空间化为超越消费的情感容器。尽管旧邮局已经不在,但这份“乡村慢生活”仍被好好收藏。
更深远的智慧,在于将山野的慷慨悄然酿入杯中。从山泉煮制的蜜枣海底椰,到不被时令束缚的无核黄皮,大胆诠释了乡土食材的无限可能。
如今,这间茶馆不仅使深山风物循着茶香流向广阔人间,更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和乡村文旅的流量入口。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