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翻盘!潮州这些少年“不服输”叩开名校大门

作者 陈柔燕 2025-08-01 15:02

近期,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潮州不少考生收获逆风翻盘的喜悦,实力演绎了“肯努力,每个人都是‘潜力股’”的青春奋斗故事。

目标唤醒内驱力

他从年级1285名跃升至全市38名

收到来自中山大学的录取结果后,原本端坐在饭桌前的物理类高考生黄沛煌猛地从座位上弹起,绕着客厅跑了好几圈才冷静下来。这一刻,藏在他心里一个朴素又伟大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带着病重的外婆到中山大学校园走一走。

时间回到高一入学时,黄沛煌的成绩排名是全年级1285名。经过两年努力,在高三开学的联考中,他的成绩来到班级第3名、年级第132名。这个成绩让黄沛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应该能考上一本或者一所“211”高校。但在后面连续3个月时间里,他的成绩多次遭遇“滑铁卢”。

“那段时间我极度消沉,每天都用电子书麻痹自己,试图在高三巨大的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中找到喘息,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回忆起那段时光,黄沛煌印象深刻。

一个噩耗促使他重新振作:外婆确诊了食道癌,由于无法进行手术,只能保守治疗。“我知道我最亲的外婆没剩下多少时间了。”由于承受太多心理压力,黄沛煌和同学之间也出现了矛盾,一时间仿佛跌落谷底。

“也许是老师的一句‘你已经很棒了’,也许是妈妈的一句‘考得怎么样不重要,只要你开心就好’,也许是外婆的每一句‘我没事,你不用担心……’,我决定不再逃避,而定下目标:以中山大学学生的身份带外婆去学校逛一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黄沛煌剪了寸头,省下20分钟洗头晾头的时间,掰断存有小说的内存卡。甚至在高三的寒假里自己一个人搬到老房子的阁楼,在8平方米空间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21天。

“那时候我每天能接触到的电器就是热水壶、台灯、一部随身听。”经过这一段封闭式的自主备考,黄沛煌的成绩渐有起色。“每半个月,我会通过双周一测检验本阶段学习状态,保留有用的方法。同时,观察学习身边成绩好的同学,默默记下并模仿,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不如人,当自立。”黄沛煌想对准高三学生说的是,要定一个终极目标,大一点没关系。要有计划地学习,规划每天的学习内容。要做长期主义者,为自己的目标不断付出。

“5年前,我还是一个网瘾深重,叛逆执拗的少年,如今我将踏入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系学习,虽然我知道这是一条不容易的路,但我想对自己说:‘不要害怕明天的困难重重,更要牢记今天的来之不易。’”

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原本只想“211”最后直冲“985”

对即将进入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珠海)专业学习的高考生曾钦泳来说,改进学习办法是贯穿高三的“关键词”。

“高三开始时,我的成绩在年级200名左右,当时的梦想大学是华南师范大学。”曾钦泳介绍,进入高三后,自己处于一种兴奋且紧张的状态,充满期待之余,更多的是对未来学习压力的惶恐不安。

因为对学习方法掌握不充分、对知识点不理解,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考得最差的时候成绩下滑至年级400名左右。“我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巨大缺陷,因此开始一步步改进学习方法。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数学成绩有所提升就行。”行动上,曾钦泳更加合理分配时间,在晚自修时间努力地兼顾5—6门科目,放弃以前整个夜修只学习1—2门科目的做法。心态上,不再执拗于好成绩,而是选择将心态放平,平常心面对每一次考试。在学习方法上,他以研究错题,进而理解巩固知识点为主,而不是过分追求刷题的数量。

正是一步一脚印的努力,让曾钦泳在高考中考出自己高中生涯的最好成绩,大幅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目标。

“感谢家人、老师还有同学们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是这样紧张却不消极的学习氛围,使我一直保持着一个正常的节奏去学习,去面对考试。”迎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曾钦泳充满期待,“希望自己能拥有更丰富的阅历,为未来的自己找到更多的机会。”

改变何时都不晚

从只能上大专到考上重本

从高三开学考的414分到高考的587分,原本以为自己只能考上一所普通公立大专的物理类高考生麦稼远,最终成功考取重本,即将进入广东工业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学习。

或许麦稼远的备考路径,对普通考生来说更有借鉴意义。基础知识薄弱、做题经验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刚踏入高三学习生活,麦稼远成绩处于年级尾部,因不甘心潦草地结束12年的学习生涯,心里萌发了想要考取重点本科的想法。

“这一看似不自量力的目标,却成了我在泥泞中不断向上挣扎的动力。”立下目标后,麦稼远仔细地压榨自己的时间,早上跟着学校的铃声起床;掐着点吃饭午睡,错峰洗澡。心态上,始终坚信厚积薄发的力量,揣着满怀的希冀奋斗。

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对麦稼远来说,学习并没有特别的方法,就是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不断查漏补缺。如在化学科目的学习中,照着一轮复习资料的顺序,按章节一节一节地整理知识点,抄在笔记本上,把细碎的知识搜集起来背诵。

“有些人只有看见了才相信,而有些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麦稼远坦言,备考一路最重要的是心态,相信厚积薄发、相信长期主义。

麦稼远深深记得6月25日中午11时37分,手机状态栏弹出了省教育考试院成绩短信通知时的惊喜,那一刻,他热泪盈眶。

8月1日,又一批新高三学子即将进入紧张的学习备考中。希望每个少年都能以笔为剑,以“不服输”为盾,在关键之年跑赢属于自己的突围赛。

南方+记者 陈柔燕

编辑 余丹萍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