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信宜的年轻人,又上新了哪些本土潮玩?

作者 李阳诗 2025-07-19 15:18

“嗒——”一声脆响,青绿色印泥晕开,萌趣的“青烨小果儿”抱着怀乡鸡跃上明信片,竹编纹、山楂串、虎跳峡的浪花次第铺展……7月11日晚,信宜市窦州里文化创意街区的一个小摊位上,华南师范大学青烨忻语实践团的成员们正热情地向市民介绍由他们设计的信宜非遗文创产品。

青烨忻语实践团设计的信宜怀乡特色印章。 通讯员 供图

青烨忻语实践团设计的信宜怀乡特色印章。  通讯员   供图

这已是他们第二年来到信宜,与当地文创馆合作,用青春创意激活本土文化。

去年,这支大学生团队首次与信宜文创馆合作,将信宜牙雕艺术馆、窦州古城等元素融入手绘冰箱贴,没想到这些精致小巧的文创产品一上市就“小小火了一把”。不仅在信宜图书馆、景区成为热销款,还被不少游客当作“信宜手信”带往全国各地。

摊位上展出、售卖信宜文创馆设计的精品文创。 通讯员 供图

摊位上展出、售卖信宜文创馆设计的精品文创。  通讯员   供图

他们也将部分收益用于帮扶思贺镇高田小学,改善山区教育设施。今年,他们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创产品——“趁墟系列”盲袋冰箱贴、银妃三华李国风书签、信义之城文化手提袋等,并通过直播带货+夜市摆摊双线推广,让信宜非遗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出圈”。

青烨忻语实践团与信宜文创馆的联名冰箱贴。 通讯员 供图

青烨忻语实践团与信宜文创馆的联名冰箱贴。  通讯员   供图

“去年的尝试让我们意识到,文创不仅是设计产品,更是为地方文化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实践团成员吴宇童说。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信宜的非遗资源丰富,如果能融入适合年轻人审美的传播载体,就能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于是,他们今年的设计更注重“国潮”风格,例如将三华李与古风插画结合,让农产品也带上“文化符号”。

青烨忻语实践团成员进行线上直播。 通讯员 供图

青烨忻语实践团成员进行线上直播。  通讯员   供图

在文创馆直播间里,团队成员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讲述信宜非遗故事,吸引了不少本地市民和外地网友的关注。数据显示,今年直播观看量较去年增长120%,其中35%来自团队拓展的大学生社群。

市民在留言板上留言。 通讯员 供图

市民在留言板上留言。  通讯员   供图

夜市摊位前,互动游戏“翻卡猜非遗”吸引市民排起长队,参与者可获赠盖有“青烨小果儿”印章的明信片。一旁的留言板上,写满了市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希望信宜文创走向全国”“年轻人的创意让非遗更生动了”。

今年“二刷”信宜,青烨忻语实践团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他们希望用年轻人的视角,将信宜独特的风土人情提炼成生动的图案、鲜活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让每件文创产品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载体。通过这样的创意转化,让信宜故事不断“破圈”。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冯婧昕 林梓茵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