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工程”丨白企村:一锅一勺炒出乡村振兴“烟火气”

南朗发布 2025-07-17 10:01

在南朗街道的青山绿水间,白企村以“厨师村”的独特标签悄然走红。这个户籍人口仅2500余人的客家村落,先后走出400多名厨师,他们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地的厨房。如今沿着村道漫步,近20家风格各异的农庄映入眼帘,“月月厨艺聚、年年齐心宴”的热闹场景,将锅碗瓢盆的交响谱成了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离乡与归乡

一个锅勺炒出的谋生之路

厨师村的起源,是一个客家乡贤带领乡邻,凭借一技之长闯荡天涯的故事,白企籍厨师余敬科则是这场“舌尖上的振兴”中的关键“掌勺人”。20世纪80年代初,白企村余敬科家的土坯房在雨季总是漏雨严重。10多岁的余敬科在同乡的引荐下前往珠海拜师学厨,他从打杂做起,凌晨4点起床备料,深夜12点才能躺下,“那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学一门手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余敬科回忆道。凭借着肯吃苦的劲头和过人的天赋,他仅用两年时间便从学徒逐步晋升为总厨。

20世纪初,余敬科与同是白企籍的叔伯兄弟余剑锋创办了阿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迅速扩张,高峰时在全国开办20多家连锁店,业务版图覆盖深圳、天津、北京、大连等城市。其中,面积最大的两家门店厨房占地超6000平方米,单店员工规模达200人,成为餐饮业的标杆。“公司成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回村招人。一个厨房有好几个都是我们从白企带出来的乡亲。”余敬科说道,这种基于血缘的信任,让白企厨师群体像滚雪球般壮大。他们从家乡带出了上百位厨师,这些徒弟们又继续培养新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企厨师群落”,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壮大。

2020年,餐饮业遭遇寒冬,余敬科却看到了机遇。“亲戚朋友总念叨村里修了新路、装了路灯,乡村振兴,村里面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我想是时候回去了。”随后,余敬科有意将事业的重心转回中山,他与徒弟在白企投资经营红记农庄,并根据时令推出“当天捕捞、现摘现炒”的客家菜,“现在大家都喜欢农庄食材新鲜、环境幽静,这种返璞归真的经营理念深受众多客人喜爱。”余敬科说道。同时为了打造特色,余敬科投入2万多元,经历几十次实验,以白企村合里片区养殖的鸽子为主材,成功研制出“合里鸽”,并注册商标,不仅成为农庄招牌,还成为合里片区必打卡的特色菜,提高了白企农庄的知名度。

烟火与乡愁

一桌宴席凝聚的振兴力量

这几年,白企村“厨乡磁场”的吸引力愈发强劲,越来越多的游子大厨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如今,村子里近20家风格迥异的农庄如繁星般林立,从村口到山脚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舌尖经济带”。这些返乡大厨们,有的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有的怀揣着先进的城市餐饮理念。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创业规划时,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资源与人脉;遇到经营难题,也会群策群力,共同探寻解决办法,充分彰显出团结一心的精神。

这两年,白企村更是热闹非凡,连续两年精心开展齐心宴、客家粄活动。活动现场,大厨们齐聚一堂,各自亮出独特绝活。有的专注传统客家菜,将经典味道做到极致;有的大胆创新,融合多元菜系特色,推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菜品。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这样的交流已常态化,每个月大厨们都会自发组织聚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边品尝美食边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描绘着白企厨师村的蓝图,让白企村的“厨香”飘得更远、更广。

正如《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中所述:"锅铲翻飞间翻炒的不只是食材,更是一个族群面对时代变迁的生存智慧。"当炊烟再次从村头升起,这座"厨师村"正在书写劳务输出型乡村转型的鲜活范本。

初审:刘剑青

复审:李惠兴

终审:欧嘉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