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运营办职工孙浩翔,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完成了一项特别的善举——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作为全国第2049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血液通过导管缓缓流过分离机,最终将流向一名患儿,完成生命的接力。
广医二院运营办职工孙浩翔
在等待的日子里积极准备
2024年10月,孙浩翔接到中华骨髓库中心配型成功的电话,仅仅用了三秒,他就坚定地做出了捐献决定。
与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后,除了半年内禁止献血,孙浩翔需要做的就是等待高分配检测通知。从高分配检测开始,患者要支付检测费、体检费、捐献住院费用、半年后体检费等各种费用。
“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走回头路了,必须坚持自己的决定,不能浪费患者的时间和金钱。”孙浩翔坚定地说道。
孙浩翔写给患者小朋友的信
从2024年10月到2025年2月,漫长的等待反而让他压力倍增,越是没接到通知,他越是紧张和焦虑。
在此期间,他把网上供者和患者的经验贴都刷了一遍——“越了解,越不焦虑,越淡定”。虽然第一次匹配因患者情况而未能推进,但他很快再次接到电话,告知他与另一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
2025年3月,他通过了与第二名患者的高分配检测,进入医院体检。
孙浩翔强调,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一定要维持健康的体格。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科室领导和同事大力支持,爽快批准假期,帮忙承接工作。
孙浩翔日常锻炼身体
通过调整作息、积极锻炼、规律饮食,他的各项指标都已达到捐献标准。他给其他捐献者的建议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是为了通过体检,更是对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
四小时完成生命接力
得知孙浩翔要去捐骨髓,朋友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要不要做手术”“要不要麻醉”。实际上,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并非令人毛骨悚然的“抽骨髓”,而是通过双侧手臂抽血的形式抽取,本质上是成分血捐献的“升级版”。
现代医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仅用一台血细胞分离机,手臂两个针口就可以完成捐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捐献过程的痛苦。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住院一周,量血压、抽血、吃钙片、注射动员剂是孙浩翔的日常。他时常感到小腿、大腿、后背的肌肉酸痛,他形容道:“类似运动后第二天乳酸堆积的感觉。”
住院的最后两天,他每日要打2针动员针,会轻微头痛。医生会根据捐献者的身体反应开止痛药,吃完症状就能有所缓解,孙浩翔乐观地说:“一切都在可承受范围内!”
孙浩翔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7月4日早上8点,孙浩翔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耗时较短,用他的话来说,“看完4小时的健身视频,捐献也宣告结束。除了躺累了,没有其他不适。”
孙浩翔与前来慰问的同事合影
一堂血液通识课开启捐献之路
回忆起做决定的那一刻,孙浩翔说:“罗马不是一步建成的。没有持续捐献成分血,捐献干细胞的决心不可能几秒内定下。”
原来,之前从新员工岗前培训的血液通识课上,他了解到成分血的知识。输血科的刘老师告诉他,当前手术治疗中血液紧缺。这在他心中种下捐献成分血的种子。然后到长期对献血的坚持,再到结合自身情况与意愿做出选择,持续的微小善举,是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基石。
孙浩翔在工作中
1年后,孙浩翔走进献血站捐献成分血,此前他也曾多次捐献全血。从2008年到2024年,他先后献血21次,其中全血4000ml,成分血21单位。
数字的背后是持久的爱心与责任感。他因而获得“广州市无偿献血优待证A证”,偶然间,他在献血站科普栏看到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得知其作为人体内的“生命种子”,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随即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孙浩翔与志愿者合影
“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只是一次小小的付出,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是一件蛮有意义的事情。趁年轻,多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孙浩翔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与荣誉证书
孙浩翔的善举不仅挽救了一个小生命,更是一次无声的号召,激励更多人加入传递温暖与希望的行列。他表示自己身体恢复后会继续献血,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视频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广医二院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