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牵头申报、我院技术支撑的“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正式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框架,成为广州首个入选该框架的项目。项目以红树林生态修复为核心,有效完善了珠江河口南沙片区生态网络,旨在为全球河口型城市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样本”。
联合国“海洋十年”官网广州入选项目主页
联合国“海洋十年”官网广州入选项目主页
中国红树林分布图谱
从海岸线到广州湾的绿色长城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截至2025年初,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彻底扭转了此前因围垦、污染导致的面积萎缩趋势。如今,从浙江到海南的曲折海岸线上,跨越8省(含港澳地区)的红树林构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总面积达278.85平方公里,守护着海岸生态安全。
我国红树林分布图,图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我国红树林分布图,图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我国红树林各省分布比例表,图源:自绘
我国红树林各省分布比例表,图源:自绘
广东省作为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红树林面积达105.72平方公里,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7.91%,在全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中,分布于珠江口河口三角洲的红树林群落,形成了一片绵延的“海上森林”带,凭借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多样的红树植物,为区域生态平衡提供了坚实支撑。
珠江口河口三角洲红树林分布图,图源:作者自绘
珠江口河口三角洲红树林分布图,图源:作者自绘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广州南沙湿地的红树林是广州“海上森林”的主力军,面积达198.18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的66%,是珠江口生态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广州红树林资源最集中、生态功能最完善的区域,共发现红树植物13科15种,占广东省红树植物种类的62.5%。
红树林湿地鸟瞰照片,图源:瞭望东方周刊公众号
红树林湿地鸟瞰照片,图源:瞭望东方周刊公众号
“海上森林”的多重生态担当
红树林被誉为“海上森林”,其得名源于部分树种树皮中含有的单宁酸,经氧化作用后呈现的红色特征。目前,全球已知红树植物种类超过70种,我国分布有27种,形成了极具生态价值的湿地群落。红树林湿地不仅为藻类、底栖生物和鸟类提供重要的栖息与繁衍场所,更是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中转觅食地,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岸卫士
红树林根系纵横交错,形成天然屏障。研究显示,当覆盖度超40%、林带宽100米以上时,可消除85%海浪,能够将10级大风掀起的巨浪化为平波,大幅减少海岸经济损失。
造陆功能
滩涂淤积速度是普通滩涂的2-3倍,能聚集细碎屑并让枯枝落叶参与沉积,推动滩涂增高向海延伸,可抵御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及海水倒灌侵蚀陆地问题。
固碳净化
每公顷阔叶林生长季可消耗100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氧气。此外,它能将重金属固定在沉积物中,且吸收的重金属多存于海洋生物不啃食的根茎部,避免通过食物链扩散;木榄、老鼠簕等幼苗还能大量集聚放射性物质,净化海湾河口。
红树林——无瓣海桑群落照片,图源:2025年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红树林——无瓣海桑群落照片,图源:2025年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生态“成绩单”
红树林成了生物“欢乐园”
广州以科技为笔、以匠心为墨,依托《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项目,重点推进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实践,在珠江口河口三角洲打造出兼具生态价值与景观功能的海岸带修复样板。
“塑大调小”:跟着潮汐种红树
通过种植红树林,整体提升生态多样性,在蕉门水道,选择乡土植物,红树林及乡土植物各占一定比例,增加季相变化,不仅解决了海岸线建筑垃圾长期存积的突出生态问题,更提升了海岸线生态减灾能力,为市民提供了一处适宜游憩的靓丽沙滩。
同时,南沙体育馆南侧滨海湿地岸线,也展现了红树林修复的独特智慧。一是改造潮上带为潮间带形成利于丰富生境营造的断面,塑造大形态,微调小地形,适应红树林生长环境,营造鸟类栖息觅食的多模式生境;二是保留原有3种红树植物、8种乡土植物,顺应潮位新种5种真红树,1种半红树,1种伴生种,多种景观植物。
广州南沙蕉门水道北岸生态修复改造前后对比,图源:2025年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广州南沙蕉门水道北岸生态修复改造前后对比,图源:2025年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退围还湿:还给红树林“生长空间”
过去,万顷沙、龙穴岛区域被围垦造田、围海建港,导致湿地萎缩。近年来,广州通过“退围还湿”,将硬质堤岸改造成生态缓冲带。在万顷沙,长4.87公里、总面积55.25公顷的退围区域重现潮沟、浅滩,红树林顺势生长。目前已实施的生态修复项目,不仅节省海岸线占补指标资金近5亿元,更让自然岸线保有率提前达标,2025年全省考核位列第一。
此外,基于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南沙湿地的观鸟记录表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累计监测到鸟类超200种。其中包括4种国家一级、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黑脸琵鹭的种群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从2016年监测到的18只,跃升至2024年初的91只,年均增长率达12.3%。如今,“落霞与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生态盛景,已成为南沙湿地的真实写照。
珠江三角洲河口近海候鸟栖息现状,图源:新华网
珠江三角洲河口近海候鸟栖息现状,图源:新华网
城海共生
红树林里的“民生温度”
广州的红树林修复,不只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2022年,“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2022海洋特别项目,以小切口红树林修复获取国际赠款资金支持。据悉,该项目通过构建“NGO组织+社区居民”的协作机制,吸引社区居民深度参与的红树林保护,使红树林成为连接城与海、人与自然的温暖纽带。
亲水空间:从“防波堤”到“打卡点”
坦头村大角山滨海公园的生态海堤,探索“防洪+休闲”模式:5公里滨海慢行道串联起观海长廊、棕榈步道;南沙体育馆南侧湿地的木栈道上,市民可近距离观察红树幼苗,成为市民漫步、骑行的绝佳场所。
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前后对比效果图,图源:2025年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前后对比效果图,图源:2025年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科普课堂:自然教育“活教材”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社区力量扎根红树滩。2023年,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联合坦头村村委,成立红树林保护志愿小组,他们定期清理红树林周边垃圾,参与红树种植体验。截至2023年底,研究会已在坦头村陆续举办超过15场红树林保护科普公益活动,参与的志愿者和公众超过800人次。
清理红树林中的垃圾,图源:海洋双碳科普公众号
清理红树林中的垃圾,图源:海洋双碳科普公众号
从“科普课堂”到“成长乐园”,生态理念浸润童心。通过推进湿地自然教育课程“进校园、进图书馆”,成功打造以湿地生态为核心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南沙区图书馆南沙街道坦头村分馆——这座以红树林为主题的特色图书馆,墙面装饰着孩子们创作的“红树家族图谱”,书架上陈列着精心挑选的海洋科普读物。
公益科普活动照片,图源:海洋双碳科普公众号
公益科普活动照片,图源:海洋双碳科普公众号
从“生态价值”到“民生福祉”,价值链条温暖延伸。净滩行动中收集的塑料瓶,摇身变成印着红树图案的丝巾,在科普活动中作为奖品传递;母亲们参加讲师培训后,把红树林知识传播进一个个的家庭,让保护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绿色经济:生态价值“可感知”
通过红树林保护,提升红树林物种多样性,显著提升了南沙区鸟类丰富度,扩大了水鸟生态廊道的重要生态节点,并有助于储存、封存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未来,这里或将探索“蓝碳交易”,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从联合国“海洋十年”的全球示范,到市民身边的生态福祉,广州南沙的红树林保护实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这片在潮起潮落间生长的“海上森林”,既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城海共生的见证——它的每一片绿叶,都在书写着关于守护与希望的故事。
来源:广州市规划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