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走进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村口一家由牛栏改造而来的咖啡店格外醒目。店铺周围是大片农田,冬种马铃薯夏种稻,不同季节景色各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家牛栏咖啡店,正是吴鸣明成为昌梅村职业经理人后全力推动落地的项目之一。
2024年5月,曾在恩平城区从事城乡规划设计、自媒体等工作的吴鸣明,来到恩平市昌梅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从城市到乡村,从规划师到运营者,她在这片乡村热土上,开启了人生的新赛道。

吴鸣明。
逐梦乡野,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农人”
来到昌梅村之前,吴鸣明有着丰富的职业经历,“每一段经历都有收获,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产生赴村工作的想法,与她此前的乡村规划经历有关,那时她经常下乡调研,去过很多乡村,发现很多村子都存在共性问题——不是没有好风景,而是缺少运营的人。
近几年,乡村旅游逐渐热了起来,吴鸣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这是一个新赛道,我也想趁年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看到牛江镇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她没有犹豫,2024年5月正式受聘,只身来到昌梅村。

吴鸣明推出“旅游+研学”发展模式,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和参观路线。
“坦白说,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农村职业经理人该怎么当,身边没有朋友或前辈可以去学习。”更让她感到不适的是村里的孤独感,“村里老龄化比较严重,青壮年比较少。”为了尽快投入工作,她每天在村里走上几圈,向村干部了解情况,遇到老乡就拉家常,一步步摸索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让她感受到温暖的是村民和村干部的支持。今年8月举办的稻田音乐节令她印象深刻:“天气很热,舞台要搭在稻田中间,涉及稻田收割等繁琐问题,村干部们汗流浃背地付出。”活动接近尾声时突然狂风暴雨,设备来不及收,村干部们毫不犹豫地帮忙压住棚子,防止设备被打湿。“这些瞬间让我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有了很多并肩作战的伙伴。”
事实上,父母最初并不理解,希望吴鸣明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工作。但她耐心解释道:“农村职业经理人就是回到村里给村里人做生意的,要承担管理者、策划者、讲解员、财务等多重角色。”她还会带家人和朋友来昌梅村实地看看,“现在他们很自豪,觉得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活化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新名片”
昌梅村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冯如故居、冯如文史馆、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等设施。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带动乡村振兴,是吴鸣明思考最多的问题。
立足冯如文化资源优势,她推出“旅游+研学”发展模式,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和参观路线,成功吸引了来自珠三角、港澳甚至拉美地区的研学团队。目前,昌梅文旅发展公司对接的研学培训机构及旅行社已有20多家,今年截至目前接待研学及参观团体达130多个,参观人数超1.2万人,为村集体增收超12万元。
在文旅项目打造上,吴鸣明展现出了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执行力。牛江镇是特色农业镇,但此前昌梅村没有专门的农产品展销点。吴鸣明牵头在游客中心建起无人值守超市,并定期走出村子开展促销活动,助力特色农产品“扩圈”。

牛江优品无人值守超市。

牛江优品定期走出村子开展促销活动,助力特色农产品“扩圈”。
但最令人瞩目的还是“牛栏咖啡”。村口的牛栏闲置多年,村委曾想将其打造为村咖,但质疑声始终不断:在村里开咖啡馆真的可行吗?谁来投资,谁来管理?吴鸣明提出:“找不到投资管理人员,就从本村想创业的青年中找。”她和昌梅村驻村第一书记奔走联系各方资源,最终建起了运营团队,并通过“以租代购”方式配备了咖啡机等设备。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试营业期间,牛栏咖啡营业额达6万元;今年春节,创造了单日销售峰值1.3万元。开业至今,该店为村集体增收44万元,成为昌梅村的一张新名片。

牛栏咖啡人气爆棚。

牛栏咖啡。
“只有一杯咖啡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游客来了吃什么、玩什么,如何把人气进一步转化为收入。”每走一步,吴鸣明都想得很细。
如今,吴鸣明正筹划更多创新项目。第二批冯如文化文创产品已经推出,包括香片、陶瓷杯垫、金属冰箱贴、针织包等。同时,她还在筹备新建冯如展览馆,融入航空VR体验、模型试飞、无人机竞赛等科技体验项目。
展望未来,吴鸣明计划进一步丰富乡村业态,打造多元融合的文旅体验。她打算利用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提升为特色民宿和非遗手作工坊,既保留乡村风貌,又注入现代生活元素,吸引更多游客慢下来、住下来。她还计划将旧的文史馆空间改造为航空主题俱乐部,融入更多互动体验项目,让冯如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提升昌梅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来到昌梅村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吴鸣明说,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每天都面对着不同的探索和挑战,让自己逐渐找到了更多人生价值。“从城市到乡村,从喧嚣到宁静,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撰文:周柳妤 吴中垚 梁凌致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