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之际,兴宁市黄槐镇双下村的稻田里满是丰收的忙碌,一袋袋包装好的爱心稻米正陆续送到45户低保户、7户困难群众手中。
这份“暖心粮”的背后,离不开天河区驻黄槐镇帮扶工作队全程扎根一线的深耕细作,从撂荒地摸底到复耕苗落地,从群众增收到底线保障,他们用脚步丈量需求,用实干交出答卷。
“这片田以前长满草,是工作队帮我们‘唤醒’了!”村民口中的“唤醒”,始于工作队的一场“地毯式”调研。驻双下村第一书记刘志专刚驻村,就和工作队员、村干部一起逐地块踏查,摸清30亩撂荒地的土壤条件、权属情况,更走遍全村困难家庭,记下“想务工增收”“盼稳定口粮”等民生诉求。
为破解“没钱、没人、没思路”的难题,刘志专积极向天河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汇报,对接天河区“同舟”基金,牵线广东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爱心企业,落实帮扶定向捐资,经反复磋商协调,形成“企业捐资+村委统筹+农户参与”模式。
“开干!”全体驻镇帮扶工作队成员群策群力,有的找农科院分析土壤肥力,有的帮忙整理复耕材料,有的忙着找农机资源,还请来科技特派员团队参与禾苗管护。
整个活动不仅有帮扶工作团队全程跟进技术指导,还有村干部领头带动,低保户、困难户及留守妇女参与劳务,春耕期间就带动了10多名困难群众就业,发放劳务费近2万余元。58岁的低保户何叔感慨:“有了工作队的帮扶,既能挣到工钱,还能领到自己种的米,日子有奔头!”
丰收季里,工作队的身影依旧忙碌。收割现场,队员们既当“调度员”,统筹农机与人工高效配合,确保1.5万斤稻谷按预期丰收;又当“调研员”,趁村民集中劳作时走访倾听,发现龙颈河段百米河堤无护栏、威胁村民取水和学生通行安全的隐患后,第一时间上报天河区机关事务局,协调推动资金落地,很快敲定“爱心护栏”建设方案。“不仅要让群众吃上‘团圆米’,更要让大家生活得安心。”天河区驻黄槐镇工作队队长王智斌说,这是工作队“既抓丰收、又保安全”的初心。
当丰收的稻米递到群众手中,当节日的笑声漫过田埂,双下村的每一粒米都见证着工作队的努力:他们让撂荒地重生为“共富田”,让困难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让帮扶从“一时暖”延伸到“长久兴”。这袋“双节米”,装的是丰收,藏的是实干,更让每个家庭多了一份“来自天河的关爱”。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天河区驻黄槐镇扶村工作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