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的广东肇庆端州区,天朗气清。抬头是黛色的山脊如眉,低头见星湖波光似眼。11月26日至27日,广东省林业局组织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记者行活动,《南方》杂志记者穿行于街巷湖畔之间,真切触摸到绿美广东的鲜活脉搏——那是山林与城市的深情相拥,是生态与民生的同频共振,更是南粤大地徐徐铺展的绿色长卷。

谋划建设中的岩前象岗绿美点。摄影:许俊仟
“推开民宿窗户,山光湖色就涌了进来。”一位刚入住岩前社区的游客告诉记者。他身后,八十多家民宿错落隐于林间,原木色招牌与翠绿相思树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网红打卡地”,曾是被遗忘的城中村。蝶变的密码,藏在正在建设的岩前象岗绿美点中。一条云道如丝带般飘逸过山脊,将星湖的浩渺、街巷的烟火、古树的苍劲串联成有机整体,让“抬头见绿、出门即景”从愿景变为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岩前的绿是“推窗见景”的雅致,双龙中心湖的绿则是“步步生花”的热闹。环湖步道在异木棉与紫荆花的缝隙中延伸,脚边波斯菊随风轻摇,湖面倒映着黛山白云,白鹭翩跹掠过,惊起圈圈涟漪。“每到周末,龙溪栈道全是亲子家庭,萤火嘉年华期间更是一位难求。”片区管理人员介绍,借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契机,古树公园、兰龙古屋等老景点与周边农庄、研学机构串点成线,形成“生态+文旅+研学”的融合产业链,人气与收入实现双向攀升。

龙溪栈道。
“高密度城市里,绿空间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端州区委常委、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主任黄海平的话,点出了绿美肇庆建设的逻辑。面对城市空间受限的现实,端州秉持“生态惠民、绿脉融城”理念,精准选取基础优越、交通便捷的点位,打造各美其美的绿美空间,带动建成446个“小而精”“小而美”的生态微空间。为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当地创新推出绿美积分制、认捐项目等机制,81个绿美项目被市民和企业积极认捐。在岩前社区的植树榜上,既有祖孙三代认养的相思树,也有企业捐赠的景观石,形成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双龙中心湖绿美点。
岩前象岗与双龙中心湖的实践,正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肇庆赓续“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系统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绿化一体化等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从“扩面增量”向“提质增效”跨越,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与强劲动能。
在森林质量提升战场,肇庆统筹山上山下、城里镇里、村内村外一体绿化,完成林分优化40.39万亩、森林抚育45.68万亩,乡村绿化植树220万余株,打造77个千亩以上森林景观斑块,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的林分优化大斑块,更成为全省典型案例。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中,16处绿美点、14公里封开贺江绿美带相继落成,1.6万亩森林景观完成改造,60公里森林步道串联起山水景致,这些“生态样板房”高峰期日均吸引游客超万名。三年间,47万余人次参与了1.18万场植树活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已从历史记忆化为全民行动。
生态“高颜值”正加快转化为发展“高质量”。2025年,肇庆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533亿元,较2023年增长6.8%。广宁麻竹笋、封开澳洲坚果等3个林下经济项目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绿美工厂”建设让车间与绿地共生,生态红利正实实在在惠及产业发展与群众生活。

坐落于肇庆端州龙溪边全省最长水翁林古树带。
从肇庆一隅望向南粤全域,绿美广东的画卷愈发壮阔。省林业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5.84亿元,连续多年领跑全国。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全省累计完成林分优化630万亩、森林抚育622万亩,四大流域508万亩生态修复稳步推进,2.13亿株乡土树种扎根大地,148片五千亩以上混交林、1030个千亩以上森林大斑块,让生态系统更趋稳定。如今,106个绿美古树乡村、107个绿美红色乡村、210个古树公园星罗棋布,广州白云山、梅州清凉山等32个精品绿美点各具特色,环南昆山—罗浮山等6条绿美带启动建设,57个县(市)新增郊野公园或山地公园,每年超2亿人次走进森林,共享生态福祉。
暮色渐浓,星湖灯光次第亮起,云道上的市民愈发增多。追蝴蝶的孩童、跳广场舞的老人、举着相机的游客,在草木清香中尽享惬意。从一株树的扎根到一片林的成荫,从一个社区的蝶变到一座城市的焕新,再到全省的生态行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一直是关乎民生、连着民心的幸福事业。
当绿色成为南粤大地最鲜明的底色,当生态福祉走进千家万户,这幅绿脉融城、生机盎然的画卷,还在南粤大地上不断向前铺展,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更多广东实践。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林荫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史成雷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叶石界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