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由80.5岁(2022年)增至83.6岁(2024年),2024年基层诊疗量较2022年增长37.4%……可及性、获得感,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检验改革的标尺。
在顺德,这一次改革,让326万百姓成为了受益者。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没有触及灵魂的动静,没有声势浩大的动员,三年前,因改革而生、改革而兴的顺德,擎起新一轮医疗改革的大旗,在不声不响、坚持不懈的长跑中,书写了中国医疗改革——这一场硬仗中的顺德样本、顺德示范。
一场静悄悄的改革,带来的是全区获益、肉眼可见的变革,在这一次全国都堪称最难的改革中,顺德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有人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容易吃的肉都已经吃完了,留下的都是一堆硬骨头,而医疗改革不仅在中国,放在全世界都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之所以如此,医疗改革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利益格局的系统性调整、制度体系的复杂性叠加、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难就难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始终难以破解,找不到一个轻松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南。医疗改革既是破解民生痛点的现实需求,也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然而,医疗改革是多重矛盾构成改革阻力的“复合体”,既需要突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又需重构医疗系统的价值导向和运行逻辑,其艰难性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多重矛盾在医疗领域的集中投射。
正因如此,国内的医疗改革始终在蹄疾步稳,始终在挑战与机遇当中勇毅前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顺德,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向最难的医疗改革发起新一轮冲锋,以攻坚克难的劲头,力求通过改革为民,实现改革惠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这场大战当中,顺德配置了最强的队伍,凝聚起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力量,通过三甲龙头医院有效牵引,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手拉小手”,组建紧密型的区域健康共同体,全面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一举破解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难点与堵点。
顺德深化医改,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欧阳少伟 摄
顺德深化医改,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欧阳少伟 摄
更重要的是,顺德的医疗改革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而是以此掀起的一次生命健康的革命。
从管理体系、绩效体系、服务体系、信息体系等方面切入改革,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以“五医”融合:医防、医育、医校、医企、医养的深度融合,破解了医疗资源分散、健康服务割裂的痛点,推动全区医疗服务机构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的模式转变。
顺德推进“医校融合”工程,开展近视、脊柱侧弯等“五病筛查”。白桦 摄
顺德推进“医校融合”工程,开展近视、脊柱侧弯等“五病筛查”。白桦 摄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将医疗服务的端口尽量前移,从治病到防病,这不仅是一次观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变,也是中国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如今,从中心城区到偏远乡村,顺德医疗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曾经经济垫底的均安镇,却以医疗改革为动力,探索出了全新的“家门口”医养结合模式,创新了引领全国的“均安模式”“均安经验”。由镇级健共体托管养老院,建立医办养、养办医、签约合作、社区服务“四位一体”新网络,实现养老“不离家门、不离社区、不离亲情、不离医院”,这种模式,既下沉了医疗资源,又贴近了服务对象,利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破解了传统养老院缺乏医疗资质的矛盾,实现了“家门口养老”的幸福晚年。这种模式,为正在步入老龄社会的地区,树立了一个中国式养老服务的“均安样本”。
均安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廖明璨 摄
均安南沙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廖明璨 摄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顺德医疗改革的经验表明,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才能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的实惠、改革的成效。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顺德的医疗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走好的第一步,远未到达庆功受赏的时刻,更大的挑战、更大的任务还在前头,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才能使这一项改革走到胜利的尽头,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撰文:王基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