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国文化第一课”系列主题讲座《枕上诗书闲处好——李清照的诗意生活》在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上百位文学爱好者前来聆听。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创会会长尹昌龙博士作为主讲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细腻独到的视角,引领听众穿越时空,走进“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诗词世界,领略她笔下的清雅与风骨。
讲座开始,尹昌龙便从李清照的形象与性格切入,通过其经典诗词展现出她多面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尽显她的才情横溢,一句 “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展示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江湖地位。而《夏日绝句》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豪迈诗句,则凸显出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刚烈性情。此外,尹昌龙博士还通过解读《打马图序》《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等作品,让听众看到一个聪慧、娇柔、率真等多面立体的李清照。
在谈及李清照的生活时,尹昌龙详细阐述了构成其诗意生活的重要元素——诗、书、酒。
作为 “婉约词宗”,李清照将婉约风格发挥到极致,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细腻地描绘出了相思之苦。她的诗与词风格各异,词多私人感情,诗则更具家国情怀,像《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尽显刚劲豪迈。
李清照还创造了易安体,其特点是清新自然、直率真切,辛弃疾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便是对这一风格的致敬。
酒在李清照的生活与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据考证,她 60 首诗中讲到酒的有 29 首,几乎占了一半。无论是年轻时的欢乐,还是中年之后的愁苦,酒都成为她抒发和安顿自己情绪的载体。《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借酒消愁,尽显孤独寂寞之情。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 “赌书泼茶” 成为文坛佳话,展现了他们充满情趣的读书和爱情生活。《金石录后序》不仅记录了他们对金石之学的热爱与钻研,还讲述了诸多与书相关的故事,如 “购牡丹图” 时因价格高昂而无奈归还的惋惜,以及南渡迁徙过程中对书册的艰难取舍。即便历经磨难,李清照依然珍视书籍,“枕上诗书闲处好” 便是她热爱读书生活的写照。
除了诗、书、酒,梅、荷、菊、茶、香等元素也是李清照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爱梅成痴,踏雪览胜时与赵明诚赛诗,不同时期赏梅的心境在《渔家傲》《清平乐》《孤雁儿》等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济南大明湖的荷花,更是多次出现在她的作品里,或描绘放浪形骸的湖上往事,或寄托相思闲愁。菊花在她的诗词中象征着高洁与孤寂,茶与香则为她的生活增添了几分雅致。
李清照对后世影响深远。尹昌龙强调,李清照的豪气、娇气与贵气,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符号;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磨难一直用诗书武装自己,那份风雅和高贵令人钦佩。她的作品和人生哲学,她的坚强独立和真实率性,至今仍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滋养。
谈及诗词对当下生活的意义,尹昌龙表示,诗词的意义,不在实用,而在抚慰人心,它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打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障碍,帮助人们从生活的压力中抽离出来,得到舒缓和放松,所以诗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无用之用”。
据介绍,此次讲座为南山图书馆“中国文化第一课”2025年度主题《诗词里的生活》系列讲座的首场,后续将推出更多诗词相关精彩讲座,深入剖析经典诗作背后的故事,带领大众领略中华诗词的永恒魅力。
南方+记者 刘倩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