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金秋十月,肇庆市怀集县诗洞镇的稻田泛起金浪。1200余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海实验高级中学(下称“南海华附”)高二学子弯腰劳作的身影,与不远处的村落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画卷。在这片南粤大地上,从佛山市南海华附到肇庆市怀集诗洞,一场超过20年的教育实验不断书写着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答卷——从“纸上谈兵”到“躬身为农”,从“分数至上”到“五育融合”,南海华附以农村综合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学农”)为支点,撬动着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劳动教育变革。
“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从小被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积极奋进的品质。要秉承我校‘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需要育人模式的创新,而到农村进行体验式的劳动教育就成了我们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我校每年秋季组织高二学生到肇庆市怀集县诗洞镇进行为期一周的学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项活动不仅开创了佛山市中小学农村社会实践先河,而且是佛山市唯一坚持常态化农村社会实践的项目。”南海华附党委书记梁建伟说。
从基础劳作知识的传授,到实践技能的悉心培养,再到劳动精神的用心塑造,南海华附已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学农体系,历届学子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学校持续开展学农的意义,从这样一句话就能彰显出来:“让学生双手沾满泥土,双眼看见星辰。”如今,作为佛山市唯一一所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普通高中,“学农”活动已成为南海华附德育的特色品牌。20年来,南海华附坚持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学农,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方联动支持下,实现了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的有机统一,蹚出了普通高中高质量育人的特色之路。
田野调查
学农前奏曲:家校社协同育人
“每次学农活动至少要经历2个月的策划期。”2024年负责高二年级学农的南海华附副校长张兴前说。比如,前期要与诗洞镇学农基地所在地的村镇沟通,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家长、学生进行动员,尤其是安全教育等等。“这一次,我们还提前给每一个学生做了一份发展评价量表,通过量化看见学生的成长。”张兴前表示,在学农中,学校注重跨学科融合,不仅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中,更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有机融合,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连接知识与实践、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学农课堂总结
在梁建伟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份泛黄的文件——《2004年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这份开启学农历史的“原始蓝图”,如今已迭代升级为涵盖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活性劳动、研究性学习、田间课堂活动五大模块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为此,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00万元,与诗洞镇政府共建“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并组建由农科院专家、非遗传承人、镇村干部构成的“校外导师团”。“我们要让学农成为一部交响乐,既有劳动的旋律,也有科技的音符、文化的和声。”梁建伟介绍。
20年来,协同育人“同心圆”不断扩大。佛山市教育局、南海区教育局、怀集县诗洞镇党委政府等各级部门,对学校开展学农给予大力支持。家长们更是尽心竭力,学农期间,高二年级家委会总会组织家长代表从佛山来到诗洞镇,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探望当地的困难农户,为诗洞镇的学校捐献物资,以身作则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翻看南海华附的2024年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动员会相关资料,可以直观体会到学校基于学农的劳动教育,强调的是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增智。这体现在学校对于学农前、学农中、学农后的具体要求上。
学农前,学校要开设三门课:一是班会课,如“1粒米的故事”;二是思政课,如“三农知多少”;三是辅导课,如“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农中,学校明确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活性劳动、研究性学习、田间课堂活动等五大任务模块的具体内容。所谓生产性劳动,就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包括收割水稻、挖番薯、收花生等;服务性劳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慰问孤寡老人、修路、村庄公共卫生清洁、学生课程辅导等;生活性劳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如做饭、洗碗、打扫房间等;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确定一个研究性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田间课堂活动,要求每个学科、每个班都要开展一系列融入田间的课堂活动。
学农后,学校要求开一次班会课与总结会,写一篇学农文章与研究性学习报告,举办一场“光荣榜”表彰会,让学农教育成为一种滋养成长的学习方式与综合实践。
“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所以我们时刻把育人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且这个目标贯穿了学农的整个过程,致力于实现五育融合。”梁建伟说。
而为了确保学农顺利有序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南海华附得到了诗洞镇的全力支持。诗洞镇从活动的谋划部署、农户的对接安排,镇村干部和带班老师的分组安排等方面都与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分别制订了医疗卫生服务、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安保障等一系列应急预案,并落实镇、村干部包片包户责任制,实行点对点服务,加强社会治安巡逻力度,为学农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农进行曲:田间地头促成长
正是有了学农前的精心准备与充分动员,南海华附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诗洞镇这篇广阔的乡村天地时,都带着两本手册,一本是共性的《学农手册》,一本是与学生选题相关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手册》。而有了这些指导手册,学生基于学农的劳动教育也就开展得秩序井然。
田间课堂
田间劳作、田野课堂、田头调研……接受采访的部分高二学生提及刚刚过去不久的学农活动,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一开始以为去学农自由度那么高,还可以带手机,天天可以玩手机了。结果五天的学农,每天都被活动填满,手机只有在拍摄、制作视频或者公众号推文时才会有空拿出来。”
“我感悟最深的是用乡村实际案例做的研究性学习,比如皮蛋制作中的化学问题、水稻收割中的统计数学问题、打水漂中的物理受力分析,切实感受到学科与现实的联系。”
“当第一把稻谷脱壳而出,我突然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是口号,而是写在稻秆上的史诗。”
“一块小小的豆腐竟有如此复杂的工序,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
……
担任2024级高二(14)班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刘鹏对于学生在田间地头的成长很满意。他结合语文实际指导学生制作《学农日报》,认为学农不仅仅是劳动体验,更重要的是乡村发现、城乡对比以及由此带来的行走的生存智慧。
确实,充满“泥土气息”的田间课堂、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熊熊燃起。比如,为了能做好田间课堂的化学实验,学生们不仅提前预习,还就地取材,在农户家找到了土豆、玉米、猪皮等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为了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学生根据学农前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合农村实际,在田间劳作之际开展调查研究等。而这些学习内容,早已被纳入了学校的《田间课堂设计指南》中。
数学组,开发“稻田几何”课程,引导学生用微积分测算稻田面积,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最佳插秧密度……
化学组,设计“土壤改良实验”,探究有机肥与复合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撰写《诗洞镇土壤修复方案》……
语文组,推出“乡土文学采编”,指导学生采访老农,整理《诗洞农谚大全》,并结集成册出版……
田间课堂,让知识在泥土中生根发芽;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成就一场没有边界的知识盛宴。诗洞镇镇长于友江评价:“学农活动为诗洞镇注入了新动能,成为城乡教育协作的典范。”
这些看似偶然为之的田间课堂,其实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田间课堂如何开设、知识储备考核、个人每日简要总结、小组每日感悟分享与劳动成果展示、诗洞腐竹厂参观体验活动、诗洞镇农耕文化讲座,都有细致的安排。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田野实践,还是田间课堂,或是研究性学习,都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育人活动。在这样的学农劳动教育活动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成效。学农,不止于务农,学农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在学农中,学生们学会了感恩和珍惜。他们化身“小老师”,辅导村中孩子学习功课,也积极参与清扫乡道、慰问农户等志愿服务活动。此外,学生们还自主策划篝火晚会,为乡亲们准备食材、表演节目,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我们深深感受到入住农户的善良与关爱,比如参加完篝火晚会回来得有点晚了,房主老爷爷老奶奶还在等我们回来后才睡。这是无言的关怀。”2024级高二(20)班的刘书轩说。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校长梁建伟说,“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方联动支持下,学农将课堂从校园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就是希望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乡村巨变,用耳朵倾听群众心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农变奏曲:融入心田的根脉
学农活动,让我们体会了劳动的艰辛,也品味了收获的喜悦。脏兮兮的手,疲倦的身体,心里却是满满的满足。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坚韧。学农,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态度。
——2023级学生袁子萌
金黄闪耀的田野边,老师带我们领略了山水田园诗的旋律。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课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体悟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精神。
——2022级学生谢文迪
五天的学农虽然短暂,但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在这几天里我们懂得了坚持,学会了团结,领悟了知识;我们提升了自我,也体验了田园生活,陶冶了艺术情操;我们长大成熟,我们的内心逐渐坚强,我们向一名优秀的“华附学子”迈步前进!
——2019级学生刘镇杰
……
翻开南海华附编撰的《农村综合实践活动20周年纪念册》,学农的身影书写着劳动的的意义。透过参加学农的学子感悟,可以感受到学农是融入学生心田的根脉活动,能让学生在乡土中触摸到文明根脉。学农,是对劳动教育极好的诠释——它不在遥远的云端,而在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不在分数的刻度里,而在生命的拔节声中。
2024级高二(18)班语文教师卢永佳说:“城乡的差异激发了同学们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国情怀变得具体可感,爱国从脚下的土地和身边淳朴的农民开始,树立知识报国的理想信念。”他还在学农总结上提到《〈乡土中国〉在诗洞:社会变迁与名实分离》这样一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在我所学的“人文地理”中,有种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农村人都外出前往大城市务工,然而,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种普遍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诗洞镇目前出现了人口回流现象,即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一段时间后选择返回农村发展。不过也有完全贴合书上的理论现状:有孩子、丈夫都外出打工独自在村的中年妇女,也有父母皆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但这些都比较少,所以书中所说的理论知识放到现在其实并不完全适用。那造成理论与实际上的误差到底是什么?经走访调查发现,多数成年人比较“思乡”,他们的说法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想回家发展了。也许是城市压力过大,或许是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再可能就是想以“乡村振兴”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从这一片段,可以管窥到学农本质上也是一种国情教育。
学农,不仅是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国情教育。带队参加过2004年第一届学农的化学教师谭惠珍说:“20年前,我们带队去诗洞学农,那时候村路狭小,一到晚上黑灯瞎火,住宿条件差,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学农中实现各环节全过程育人,就是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懂得发现美、创造美,增强体魄的同时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梁建伟表示,学农不仅是一场劳动体验,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研学机会。“我们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要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三农’,理解中国乡村振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发展取得的新成就,这就是学农的意义所在。”
观察:学农,是一场触及心田的劳动教育
南海华附的学农实践昭示: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培育学生素养的精神沃土。
南海华附的学农实践证明:当教育回归本真,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每一片田野都能绽放绚烂之光。
有专家在解读南海华附学农时,强调学农构建了技能培养、价值塑造、社会服务的完整链条。穿透这一长达20年的学农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发现学农正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达成劳动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施品质教育的最好注解。
学农,更是一场触及心田的劳动教育。当教育回归土地,分数的刻度上将生长出更丰盈的生命维度。正如学生在《学农日志》中写道:“我们曾追逐远方的星光,如今懂得脚下的泥土里,藏着最璀璨的银河。”这场持续耕耘的教育实验,或许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育人提供更鲜活注脚——在城乡融合中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现代学子,恰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黄日暖
本文全文刊发于《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4月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