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虾预制菜产业化开发中心等5个项目落地投产,社美、岗头、大化3个村入选第二批省级典型村,康泽水产养殖引入优质虾苗、培育技术……这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海丰县赤坑镇生根发芽,结出的累累硕果。
今年来,海丰县赤坑镇紧扣市委、县委工作部署,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释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活力,让全镇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海丰县赤坑镇俯瞰图。
海丰县赤坑镇俯瞰图。
产业振兴,镇域经济活力迸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赤坑镇聚焦“明珠二号”攻坚行动,抢抓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立项机遇,争取1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海丰白虾”产业融合发展,分期分步推动海丰白虾预制菜产业化开发中心、泽鹏小棚虾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5个主要项目落地投产,谋划实施产业类、建设类项目共计25个,计划总投资45.6亿元。
作为农业大镇,赤坑镇大力扶持丰隆米业、利群食品、泽康水产等龙头企业做强、建链延链,实现三产融合多元发展;成功举办赤坑荔枝农特产品推介会,正式发布首款赤坑荔枝IP形象,受到新华网等媒体广泛关注,进一步打响“赤坑荔枝”农产品品牌。
与此同时,赤坑镇有序推进汕尾市综合性现代物流产业园项目土地确权登记、《征地土地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等各项征地前期工作,全力推动龙川铁路、国道228、省道241等重点枢纽项目建设。
培育建设,城乡风貌蝶变焕彩
走进海丰县赤坑镇,朱瓦素墙错落有致,公园里流水潺潺,圩镇风貌和谐美观。赤坑镇对标典型镇村培育要求,对标对表抓好各项工作,聚焦“两心两轴一组团五片区”谋篇布局,抓好典型镇建设规划,建设美丽河道、生态小公园等,持续巩固“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成效,完成垃圾中转站升级、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提升等任务。
美丽河道龙船溪休憩亭。
美丽河道龙船溪休憩亭。
为完善便民利民“服务圈”,赤坑镇与深汕中心医院共建康养结合试点医院,完成“麻雀学校”撤并整合、康园中心标准化建设,加速建成老年“幸福食堂”和“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在抓好典型村培育工作方面,赤坑镇注重梯度培育,结合典型村“30+7”培育细则以及实地考核等研判。聚焦环境、产业、风貌和治理等关键环节,赤坑镇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深入推动“一村一品”挖潜提升。其中,仁家村、社美村通过土地流转,同丰隆米业共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大化村利用政策扶持,盘活礼扬山泉腐竹厂;岗头村探索“村企联营”,持续做强做优昊成农业荔枝产业园。目前,仁家村已培育成第一批省级典型村,社美、岗头、大化等3个村入选第二批省级典型村。
集成改革,全面激活“镇能量”
改革的要义,在于“破”“立”二字。赤坑镇持续推进“三资”专项整治行动,清理违规合同、不规范合同219宗,重新盘活集体资产256.48万元;同时着力推行飞地抱团、村企合作、盘活资源、“三变”改革、能人带动、强村公司等6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力争全镇21个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在“清零破十”基础上,实现“20+”占比突破70%。
在基层治理方面,赤坑镇着力构建共治格局,深化民情地图、全科网格和“一村一台账、一村一研判”等治理效能,在大化村建成全市首个村级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站;深入开展“入户联心”活动,完成324个管理单元划分,收集建议142个,解决问题161个。持续健全完善“一约六会”,大力推广“就地而议”“凉亭集会”等创新经验,引导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生态建设,绿美底色成色更足
绿色是赤坑镇的鲜明底色。完成房屋风貌提升275间、整治乱搭乱建17处、遮蔽坟地120处、完成树苗种植24036株,新增绿地面积44.5公顷……一连串数据是赤坑镇全方位谋划推进、积极构建全镇绿美生态建设新格局的生动注脚。
赤坑镇荔枝生态文化公园。
赤坑镇荔枝生态文化公园。
村容村貌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赤坑镇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抢抓冬修水利黄金期,推动河道清淤疏浚1.5公里,加强涉水污染源排查治理,持续巩固东溪河生态修复项目成效,水、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有序推进东溪河赤坑片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运行维护、赤坑镇围仔角生态调蓄塘系统治理工程;严厉打击毁林造坟、占林建房等违法行为,累计办理涉及林业案件36宗。
未来,赤坑镇将牢牢抓住机遇,实干担当、主动作为,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用特产带动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实现产业增收,农民增收,走出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南方+记者 陈欣欣
通讯员 曾国明 林丹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