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激荡志愿红,解码志愿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坂田样本”

作者 史航;张天旗 2025-03-21 20:17

深圳这座创造了无数改革奇迹的先锋之城,一场静悄悄的“公益革命”正在龙岗区坂田街道孕育。注册志愿者超8.2万人的坂田街道志愿者联合会(以下简称“坂志联”),以数字化转型破解传统志愿服务“三难困局”——组织管理难、资源整合难、持续发展难,新的发展格局下,坂田围绕“百千万工程”、绿美坂田生态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完善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强化志愿服务项目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质效,持续擦亮“志愿坂田”品牌,打造出全国首个“组织-志愿者-商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公益生态圈,让“雷锋们”的奉献有了科技温度,更让爱心流转出经济价值。这个获评广东省数字化治理优秀案例的创新实践,成为全国20余个省市的学习样板,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注脚。

破局:当8万志愿者遇上数字浪潮

走进坂志联的智慧指挥中心,迎面而来的科技大屏跳动着城市文明的脉搏。实时滚动的8.2万志愿者画像、35个智能服务物联设备数据、123家爱心企业动态,编织成基层治理的“数字神经网络”。三年前,这个全国首个实现自主化运营的街道级志愿服务组织,正深陷“成长的烦恼”:纸质台账堆积如山,应急服务响应迟缓,爱心资源分散难聚。“最头痛的是志愿者流失率,很多人参与三次活动后就消失了。”坂志联负责人刘卓的感慨,道出了传统志愿服务的共性困境。

指挥调度大屏

指挥调度大屏

转机出现在2022年12月。坂志联联合公益企业“位云科技”,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建引入公益领域,孵化出智慧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港湾”,重构了志愿服务的底层逻辑:通过“志愿号”“管理号”“礼遇号”三端协同,实现需求智能匹配、物资云端调度、礼遇即时兑换的闭环管理。系统上线首月,志愿服务组织响应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物资管理效率提升40%,为这场静默革命写下生动注脚。

一码连通

一码连通

重构:三位一体平台的技术哲学

在坂田中心围小区的志愿微站,副队长陈飞山正通过手机端“管理号”调度当晚的文明劝导活动。南方+注意到,志愿活动分布、人员参与情况如何、街区物资存放地点等信息在平台上一目了然。“若临时需要志愿者或处理紧急情况,系统可智能匹配附近志愿者并自动发送短信通知。”陈飞山说。当晚在系统自动匹配下,12名志愿者及时响应。“就像滴滴派单,但派发的是爱心。”陈飞山笑称。这个集成了领队、志愿者讲师、应急救护等35个专业标签的智能系统,能精准预测各社区季度服务需求,物资调配准确率提升75%;对连续3月未活跃志愿者自动触发关怀机制,使志愿者流失率降低40%。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

技术的温度在“礼遇号”小程序中流淌。志愿者刁宏林完成4小时交通劝导后,积分账户自动到账的“交安券”,让他在楼下便利店兑换了爱心企业捐赠的定制咖啡。“过去志愿服务是‘用爱发电’,现在积分能换培训课程、体检套餐,甚至抵扣物业费。”目前,平台已接入餐饮、教育、医疗等20类礼遇服务,累计兑换价值超100万元,构建起“奉献-激励-反哺”的价值循环链。

最具革命性的突破在于物联矩阵的铺设。散布街头的12个“志愿立方”智能仓,如同公益界的“共享充电宝”,志愿者扫码即可存取马甲、医药箱等物资;8台礼遇兑换机化身“爱心自动售货机”,志愿者凭积分兑换茶饮时,机器自动采集偏好数据;9个智慧微站装载人脸识别系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以前取物资要跨三个社区,现在手机就是万能钥匙。”交通劝导组组长刁宏林展示着“云仓”远程开启功能,背后是35台物联网设备实时传输的温湿度数据。

蝶变:数字生态激活社区公益价值链

在坂田街道开展的“爱心商户联盟”消费日中,志愿者手持积分兑换的消费券选购商品,26家入驻商户通过平台获得精准曝光,形成可持续的公益商业循环。实际数据显示,2024年12月,通过“志愿港湾”平台开展的单场消费日活动就促成爱心商家消费338次,爱心商家规模从6家扩展至123家,验证了公益与商业的共生逻辑。

爱心商家联盟

爱心商家联盟

“入驻平台后,我们捐赠的500次免费洗牙带动了100多次复购消费,消费金额超30万元。”爱心商家八方口腔的经理算着“爱心账本”:通过志愿平台曝光获得的品牌增值,远超商品捐赠成本。这种共赢逻辑正在裂变,目前坂田爱心商家已扩容至123家,年度合作规模增长40%,孵化出“生日礼遇”“健康专享”等20个定制服务包。

爱心商家消费市集

爱心商家消费市集

升维:工具创新重构社区治理范式

物联设备的规模化部署切实提升了服务效能。12个社区全覆盖的“智慧云仓”,实现志愿者扫码1秒存取物资,累计完成13993次物资调度。在中心围小区,智能管理系统使月度活跃志愿者增长6倍,培育出3300小时服务标杆陈飞山,体现数字化工具对志愿服务的赋能价值。

智慧物联

智慧物联

文明重塑体现在治理结构的深层变革。通过“志愿号+管理号+礼遇号”三端协同,实现8万志愿者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月度活动量从1000场跃升至2500场。校社联动方面,深圳大学公益研究院深度参与模式优化,将学术资源注入基层实践,形成可复制的“培训-实践-认证”标准化体系。

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的“数字答卷”

“数字化转型不是替代人的温度,而是让善意流动更通畅。”在第十届中国慈展会的聚光灯下,坂田经验引发学界热议。在第三届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论坛上,坂田经验被总结成数字化转型三大跃迁: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封闭循环到生态共建,从道德号召到价值共鸣。

夜幕降临,坂田街头的礼遇兑换机依然闪烁着温暖的光。当14岁的志愿者仓同学用积分兑换饮品时,智慧指挥中心跳出“累计兑换礼遇数:80494份。”这个数字,不仅记录着8万志愿者的温暖足迹,更昭示着数字化时代公益文明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每一次扫码都是善意的流转,每一个数据都是文明的刻度,而科技与爱心的交响,正谱写着新时代的“雷锋传奇”。

撰文:史航 张天旗 方晓婷

编辑 程德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