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倾情帮扶下,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办学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办学战略,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速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校区。
党建引领发展 硬件建设持续推进
校区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阳江校区党委和管理办公室,设立6个学院党总支及14个党支部,构建“1+6+N”党建工作体系;打造“四融四创”党建工作品牌,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入选为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人文与教育学院在阳东区恩阳台独立大队活动旧址建立红色教育基地;成立校区侨胞之家、九三学社校区支社,深度参与阳江欧美同学会建设。
校区占地512亩、建筑面积约15万㎡、总投资11.61亿元的一期项目于2021年完工。占地391亩,建筑面积19.45万㎡,总投资约 16.94亿元的二期项目,采用整体规划设计、分期分批的方式建设,第一标段三栋学生宿舍于2023年建成,第二标段计划2025年秋季投入使用。校区实施校园设施提升工程,完成食苑改造、供水管网改造等9项条件建设项目及维修改造服务百余项。校区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7万册、电子图书299万册,设7大功能区,1300个阅览座位。建成115间教学科研实验室,打造4000㎡工程训练中心,配套危化品管理仓库及实验废弃物处理站。
高水平学科不断优化 人才培养提质升级
校区首期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7个专业,逐步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经济学、机器人工程8个专业,布局增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专业。此外,校区后增设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型硕士授权点,新增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方向)专业学位型硕士和机械工程专业(先进零部件与智能机械方向)、应用经济学专业(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学术型硕士等3个硕士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校区实现“本、硕、博”招生,现有本科生4633人,硕士研究生87人,博士研究生16人。累计26人获国家奖学金,160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788人获得国家助学金,1855人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65个、省级奖项241 个,11名学生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推进团学工作体系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开展学生系列活动878场次、志愿服务 1.2万余人次、121支社会实践团队共1300余人次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高层次师资不断充实 科研实力持续增强
校区现有教职工293人,其中专任教师167人,辅导员20人,管理岗57人,教辅岗4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86人。89人完成市编转省编工作,29人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市第八批市管拔尖人才初步人选6人,梅德祥、农汇福分别在国际金融、结构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且均为学校教师首次在两本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校区还组建了海上风电能源团队、食品营养与健康团队、滨海旅游管理团队等符合本土产业化需求的科研团队,承接科研项目 82项,到账经费104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5项。其中,林耀庭的《一种基于波形结构特征大数据预测油气的方法》成果转让授权协议110万元。
此外,校区还成立了广东海洋大学阳江研究院,下设风电设计制造与运维研究中心、智能计算机行业应用研究中心等6大中心,推出精品项目漠阳海丝论坛,首期与16家公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相关行业和国内外著名龙头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海上风电学院、五金刀剪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岭南特色果蔬绿色加工产业学院等4个省级产业学院和白天鹅酒店管理学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近50个;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5个。
未来,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党建引领下,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的高水平校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统筹:黄林 郑乾兴
南方+记者 雷怡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