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融城筑脊梁,枢纽能级再提升|2035白云新愿景②

作者 谭超 2025-03-14 06:32

【编者按】

近日,作为白云区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喜获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复。《规划》是白云区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全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作为广州市常住人口最多、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行政区,白云区始终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云山珠水”特色及四大枢纽资源集聚优势,全力支撑广州全面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白云区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总体目标,为广州全面建成中心型世界城市扛起白云担当,作出白云贡献。南方日报、南方+将推出《2035白云新愿景》系列报道,剖析解读《规划》锚定1个总体目标、3大发展定位、4项核心功能背后的底层逻辑。敬请垂注。


白云区,一个“离世界最近”的地方,这里集聚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白云站、广州站四大枢纽,空铁水陆客货立体交通网络齐备,是大湾区链接全球的“超级节点”。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当前,白云区枢纽能级正实现质的飞跃。2024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7636.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广州国际港中欧班开行班列1431列,居广东首位;广州白云站自开通以来总集散客流超1600万人次,到发列车约4.8万列;广州站加快改造。

《广州市白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的“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工作要求,以白云之为促广州之进提出了“港产城融合发展区”的定位。白云区将依托枢纽集群优势和“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十大发展平台,强化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全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助力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提升枢纽辐射力

构建世界级的综合枢纽和产业链供应链中心

提升枢纽能级,支撑广州打造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大通道,建设枢纽型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枢纽内联外通。充分发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等国际枢纽的集聚优势,建设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控制“中枢”。

一是提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国际枢纽竞争力,争取国际航权、拓展航线网络,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继续做强“广州之路”打造洲际枢纽,争取国际航权,对标香港、浦东等机场,持续加密国际一、二线城市航线密度。加快提高航空货物进出口通关效能,保障货运口岸24小时通关能力,积极发展远程货站网络,加大航空货运对高科技高货值制造产品的吸引力。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二是提升广州国际港对外联通水平,畅通大湾区与东盟和世界的国际大通道。推动广州国际港建设国家铁路多式联运基地和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加快广州国际港中欧班列扩量增效,增加中欧班列配额,巩固广州国际港作为陆路战略通道地位,推动柳广铁路等广州西向陆路大通道建设,强化与中老、中越、中缅等泛亚国际陆路通道的链接。

广州国际港。

广州国际港。

三是发挥空铁运力比较优势,围绕枢纽发展现代物流集群,打造供应链管理和资源配置平台。发挥空港、广州国际港等供应链组织优势,联动佛北战新产业园、中新知识城等重大平台,促进港产互联,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枢纽+”产业集群,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服务力,助力发展枢纽经济。

四是强化四大枢纽互联互通,发挥枢纽群协同“乘数效应”,构建便捷通达的多式联运体系。探索构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白云站、广州站等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实施白云六线、钟港大道、铁港大道、北二环高速改扩建等,畅通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和周边产业平台的联系。加快推动广花城际、芳白城际、地铁14号线二期、地铁26号线等轨道建设和机场高速改扩建等道路建设,前瞻研究布局低空垂直起降场、补能设施等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实现枢纽间客流快联快通。

机场路立交桥。

机场路立交桥。

强化生产服务力和创新引领力

携手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依托国际枢纽、都市产业和商贸根脉,携手周边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赋能,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布局的产业体系,更好地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再升级,牵引周边万亿产业集群,打造挺起城市发展的创新产业脊梁、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白云”,共同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推动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优势”。发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白云站、广州站等的枢纽影响力,整合湾区时尚消费产业链,重点围绕纺织服装、美妆日化、智能家居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柔性制造、主题展贸、创意设计、商贸服务等功能,全面提升时尚消费产业的生产力和品牌力。依托湾区新岸、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数字经济载体,强化打造西部数港融合发展轴,协同广交会和中大布匹市场等专业化展贸平台,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全链条赋能时尚消费产业,打造广货品牌。

广州创意周。

广州创意周。

二是科技赋能,空间保障,培育创新产业“新动能”。强化枢纽对创新发展要素的牵引力,突破发展新兴产业链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赛道。聚焦机场、铁路等枢纽,构建“枢纽服务+科创智造”的创新场景,全方位服务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强化跨产业集群的创新,以湾区新岸、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民营科技园等为核心,推进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驱动未来发展。充分发挥航空枢纽流量优势,协同中新知识城,在空港经济区、美丽健康产业园等重点区域布局高价值、高活性、物流时效敏感型药物的先进生产基地,打造广州北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高地。围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等枢纽打造“超级枢纽+超级工厂”生产场景。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前瞻谋划布局引领型的“超级工厂”,联动中新知识城、佛北战新产业园等,共同塑造辐射泛珠、服务湾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世界级黄金产业走廊(双极联动发展带)

云韬氢能研发和产业生产基地。

云韬氢能研发和产业生产基地。

提升城区影响力

全面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枢纽城区

一是全面建设世界级的枢纽城区。广州市面向2035提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空间战略,白云区兼得轴带极核,是历史文化核与北部增长极的联动动脉。《规划》以港城一体发展轴为核心,强心聚流,汇聚枢纽型高能功能,完善枢纽城区基础设施配套,从“极点”到“脊梁”,推动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筑枢纽型功能的“聚能器”。聚焦机场高速、空港大道和地铁2、3号线,芳白城际、广花城际等高流量通道,结合临空商务港、民科园核心区、白云城市中心、广州设计之都、白云新城、时尚之都、广州站商圈等,发展枢纽型服务功能,构建国际交往、医疗健康、时尚创意等枢纽流量牵引型核心功能。依托国际商务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汇聚区、松园宾馆、南湖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引入国际交往、外事服务、国际商业商务、都市时尚消费等功能,支撑高水平开放的“航空都市”建设。依托泛南医片区、白云新城、白云城市中心等活力城区及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引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国际医疗中心,并布局生物医药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发展医疗大健康产业。充分发挥白云区时尚产业优势基础,围绕广州白云站、广州站和白云新城“黄金三角商圈”,打造“白云时尚”品牌IP,推动白云区时尚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壮大,并东西向延伸联动广州天河区、佛山南海区等,建设国际时尚消费带。

广州设计之都。

广州设计之都。

三是加快建设枢纽型城区的“助推器”。为助力枢纽流量转化,需完善枢纽周边“毛细血管”路网和服务配套设施。《规划》持续强化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白云站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衔接,推动黄金围大道、白云二线东段、棠棠路北延段、“三港”大道等集疏运道路建设,加快广州站跨铁通道、配套道路的实施建设,畅通枢纽和周边经济腹地的血脉联系。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枢纽周边城中村改造,实现连片改造、串点成面,提升区域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将“枢纽流量”切实转化为推动枢纽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动能,为枢纽型城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州白云站。

广州白云站。

枢纽就是引擎,就是再上新征程的动力源。站在面向2035的新起点,白云区将继续发挥四大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白云之为”助力“广州之进”,推动广州从“云山珠水”向“海阔天高”转变,为广州建设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引领型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型大湾区核心引擎、高能级省会城市贡献力量。

南方+记者 谭超

通讯员  白云规资宣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