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韶关全会|粤北绿城如何在绿美生态建设上破难题、求实效?

作者 潘俊宇 2025-01-08 11:59

1月6日召开的韶关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5年的新发展目标,让人鼓舞、催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绿色底色,而绿色是韶关最鲜明的底色。当前,韶关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蓄积量、竹林面积均排全省第一,是天然大氧吧,饮用水水源水质一流,好山好水好空气是韶关响当当的名片。

回望过去,2024年韶关绿美生态建设提质增效。该市坚决扛起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全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好用好4个国家级、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岭南和丹霞山“双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超额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林分优化任务,全市城镇生活污水进厂处理、森林覆盖率达74.59%。坚决践行“两山”理念,狠抓林业经济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推动竹子、茶、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宽。特别是推动由绿及美、由美到富,把文旅产业作为主打产业来培育,出台“引客入韶”和宣传营销激励措施,打造丹霞山文旅综合体项目,开通“丹霞山号”“韶关号”旅游高铁,实施文旅体重点建设项目45个,新建高端酒店(民宿)31家,韶关文旅产业发展活力更足、人气更旺。

优势当前,2025年,韶关这座粤北绿城如何在绿美生态建设上破难题、求实效?会议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价值实现上攻坚突破,全力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韶关将坚决守好粤北生态屏障。加快创建“双国家公园”,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打造环南岭高质量发展生态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动全市生活污水进厂处理、生活垃圾统一焚烧和资源化利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让韶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抓好森林防灭火和病虫害防控,让珍贵的绿色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韶关将推进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坚持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统筹实施新造林抚育和森林抚育48.19万亩,高标准完成林分优化17.27万亩。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带五环”高质量发展区为基础,集中力量打造3条特色鲜明、绿美协同的景观林带。坚持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深入推进乡村绿化,提升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干线绿化品质,让城乡环境更美、面貌更优。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产业,确保有树可种、有苗可用。

韶关将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狠抓文旅康养产业,以实施文旅产业发展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建好建强景区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大高端酒店(民宿)建设力度,盘活曹溪文化小镇(南华酒店)项目,把丹霞山、南华寺、岭南国家公园、梅关古道、珠玑古巷等特色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常态化举办徒步、自行车慢游、马拉松等文旅体活动,擦亮“享游韶关”品牌,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特别是加快丹霞山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把丹霞山这个超级文旅IP做强做大,吸引更多游客“种草”韶关。狠抓林业经济林下经济,重点发展竹产业、茶产业、板材家居、南药产业,特别是加快引进华南理工大学竹浆造纸等项目,努力做强竹产业。狠抓碳汇、国储林、水经济等生态资源转化利用,依托水利资源、水利枢纽等载体,发展港口航运、水上运动、绿色养殖、矿泉水开发等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个全新的绿美韶关,未来可期!

策划:蒋才虎 谢辉

采写:南方+记者 潘俊宇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