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并于今天正式上线。该平台集成了海量数据,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引发社会关注。
据介绍,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为考生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如何高效、科学地填报志愿,一直是家长和考生们的刚需。不仅要对各种政策规则了然于胸,而且得综合考虑城市、院校、专业、就业等诸多因素。一些家长受限于认知水平,不善于收集和分析信息,加之部分官方渠道个性化程度不足,一些机构不断渲染焦虑情绪,“高考志愿规划师”有了市场空间。
日前,某网红机构3小时“收割”2亿元的消息冲上热搜,带火了“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一职业。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机构冗杂、标准不一,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虚假宣传、服务质量差等投诉频现。
事实上,有关部门并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有培训机构声称“21天就能拿证”,其中的含金量可想而知;几乎所有机构都宣称“百分之百保上”,然而有些“持证”规划师,甚至连“哈工大”和“哈工程”都傻傻分不清;明明说好是“一对一服务”,结果变成“技术不够,AI来凑”……名为“规划师”,却未必“师出有名”。教育部曾提醒,有的机构表面上承诺“一分不浪费”,但暗地里为了提高所谓的成功率,竟然鼓动考生填报较低分数即可录取的高校或专业,损害考生正当权益。
堵“偏门”的同时,也要开正门。教育部的这一创新尝试正当其时,值得点赞。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