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本“鉴定宝典”待领取丨鉴定站专家手把手教你识印章

作者 戴雪晴 2024-12-24 10:43

编者按:近年来,社会上文玩收藏热度不断提升,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在鱼目混珠的文物市场中,人们如果缺乏相应的收藏知识,或是购买渠道不正规,买入赝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无论是专业藏家还是“老物件”爱好者,学习鉴定知识都必不可少。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定期推出“鉴定宝典”文物鉴定科普小知识,以专业鉴定人员的角度,通过真实的案例,普及文物鉴定知识,教大家快速识破造假手段,防止藏家利益受损,为文博、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引导民间合法合规收藏的同时,也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从“执政所持信也”的身份证明,到“聊寄其兴焉”的艺术载体,印章兼具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至今仍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受到了广大藏家的青睐。

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有藏家带着自己收藏的印章前来鉴定,期望自己是成功“捡漏”的幸运儿,其中不乏“皇帝之宝”“御览之宝”等大名鼎鼎的“官印”“御玺”,究竟如何判断自己是“捡漏”了还是“被捡漏”?本期粤鉴宝典,就以印章为例,与你一起探讨印章辨伪的方法。

掌握印章各要素的演变规律,熟悉不同时期的印章制度与时代特征,对古代印章鉴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材 质

与常见的玉器、钱币、陶瓷等品类不同,古代印章的材质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玉石、象牙、金、银、铜、琉璃、木、陶瓷、铅等各种材料。在鉴定过程中,专家们往往需要结合这些材质及制作工艺的辨伪知识进行判断。

铜印为例,元明石印在艺术流派印章领域崭露头角之前,铜因便于制作和保存,一直是最主要的制印材质。

有些现代仿制的铜印,外在形态是汉魏风格,实物竟是由黄铜所制。殊不知,黄铜制品到宋朝以后才逐渐普及,黄铜制印则出现得更晚,还有一些仿古印章甚至是用铜和其他合金铸造,时代特征更为矛盾。

又如玉印,因为条件的局限性,造假者经常使用品质低劣的玉石仿制高等级官员甚至帝后官印,或是通过染色等手段仿制珍贵的印材如“印石之王”田黄等。

实际上,官印是古代各级官吏行使权力的凭证,制作和使用都非常严格,对材质的使用自然也有相应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不同材质的辨伪方法,就能够迅速对印章的真伪进行初步的判断。

汉代官印制度。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汉代官印制度。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不同的材质背后是等级、地位的差异,汉代制定了严格的用印制度,此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为基本遵循。以中低级军官、县令官印为例,汉制,这一级官印通常为铜质、鼻钮,而仿品中以玉质、兽钮者最为常见,这种类似于僭越的行为,自然是作假行为。

又如下图,为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日常工作中所见九叠文“内府图书之印”,此印为宋徽宗“宣和七玺”之一。

宋承前制,皇帝宝玺应为金、玉质。而图中这枚印章竟为瓷质。瓷印在宋代虽已有使用,但通常为普通文人、士大夫阶级的私人用印,这枚瓷质印章显然不符合印文所体现的身份等级。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工作所见仿古印章。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工作所见仿古印章。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钮 式

钮式是构成古代官印诸形制中的核心要素。钮式是否符合当时的制度,也是断代和辨伪的重要因素。古代玺印常见的钮式有鼻钮、瓦钮、坛钮、覆斗钮、螭虎钮、龙钮、龟钮、驼钮、蛇钮、橛钮等。

比如,龟钮是在西汉文景时期开始出现的,如果遇到战国时期的龟钮印章,心里就要打一个问号。驼钮、蛇钮一般是汉魏六朝时期颁发给归顺的少数民族政权用印。橛钮最早形态为战国时期的觹钮,在唐末五代时逐渐取代汉魏印体系的鼻钮,成为最常见的钮式之一。

唐宋元时橛钮(碑钮)为扁方体,到明朝时发展为椭圆柱体,到清朝则演变为圆柱体,而且钮把越来越高,高度已达宋朝时的两倍。

澉浦出土宋代水军铜印(通高约5.4cm)。图源:2022年3月22日《鉴赏·联谊报》

澉浦出土宋代水军铜印(通高约5.4cm)。图源:2022年3月22日《鉴赏·联谊报》

明“辽海卫中千户所百户印”(通高约8.6cm)。图源:沈阳故宫博物院官网

明“辽海卫中千户所百户印”(通高约8.6cm)。图源:沈阳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正黄旗满洲四甲喇十三佐领图记”(通高约9.4cm)。图源:叶奇峰《古玺印与古玺印研究》

清“正黄旗满洲四甲喇十三佐领图记”(通高约9.4cm)。图源:叶奇峰《古玺印与古玺印研究》

印 文

对于印文,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观察。

1. 字体风格与工艺:

常言道:“好马配好鞍”,官印由专门机构统一制作,珍贵的印材一般会配合高水平的工艺,因此,印文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鉴定专家们用于判断的参考因素。

印文字体也会随时代风格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汉印平正方直、浑厚饱满;唐印笔画圆转,布局疏朗;宋印笔划婉转,曲屈绵密;金元九叠篆,则有“叠叠不休”的特征……

以下四方印分别为秦“左中将马”、 西汉初“代马丞印”、 东汉“下邳中尉司马”、十六国“陇城护军司马”,几枚印章均属于汉魏印章系统,但在相似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四印中均有同样一个“马”字,比对同一字形的变化,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从秦至东汉,笔划变得更为平直,字形更为方正,布局更趋饱满、庄重。十六国时,又明显能看到用笔的粗率、随意。

汉魏印章印文举例。图源:叶奇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汉魏印章印文举例。图源:叶奇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早期印章的使用方式与现在略有不同,作为一种封缄方式,用于压印封泥,为使印泥更为清晰,秦汉以来印章多为阴文。然而,随着丝绢、纸张等载体的普及,印章功能由“印于泥”转变为“钤于纸”,以隋唐为界,开启了朱文时代,印章也由此转变为以阳文为主。

2. 印面布局:

印面布局以界格为例,我国古代最早的印章——“商三玺”中的一枚,就已使用“田”字界格分割印面;先秦,部分印章以竖线分割界面,但多数无界格;而秦至汉初时官印则均使用界格分割印面,通官印用“田”字格,半通官印“日”字格,至汉高祖后,界格再次消失。

又如边栏,朱文时代印面均有边栏,并逐渐加宽,到清朝时有的边栏甚至可达1厘米宽。

下图为专家工作中所见的仿汉代传国御玺,单从印面上来看,此印阳文、无界格、粗边栏,显然与汉制不符。对比咸阳出土“皇后之玺”印文,此印字体生硬,应为现代电脑字体,属于低仿品。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工作所见“皇帝之玺”、咸阳出土“皇后之玺”印文。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工作所见“皇帝之玺”、咸阳出土“皇后之玺”印文。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3. 文字内容:

印文中提及的人名、官名以及印名均有相应的时代特征,也是鉴定专家们判断的依据。

以印名为例,汉印已有玺、章、印的区别。隋唐在此基础上,废止了前朝“章”字的使用,中高级官署及官吏用印称“印”或“之印”,低级官署或官吏官印则称作“记”,并在宋以后为各朝所沿用。   

隋唐时将“玺”改做“宝”的做法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直到清二十五宝中的“钦文之玺”,才又重新使用了“玺”的称呼。《大清会典》载:“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宝,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对印名的使用有详细的规定。

尺 寸

汉印为便于随身携带,不仅设有穿孔,印章本身尺寸也较小,制式为“方寸之印”,边长均在2.2—2.3厘米甚至更小。西汉南越国二代王赵眜的“文帝行玺”边长达到3—3.1厘米,已经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作伪者并不了解汉印制度与文化,伪造的印章常常是远远大于应有尺寸,如图7所见的仿汉印,有成人手掌大小。

那么印章是何时变大的呢?印章尺寸的增长,开始于隋唐时期,此期官署印大量出现,与官名印并行,印章不再像汉印一般,需要随身携带,通常为5—6厘米见方。

而后印章尺寸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元时规定正一品官员印章应为三寸,即9.6厘米左右,而乾隆二十五宝中的一枚御玺边长已经达到19.6厘米。

 

历代印章印面尺寸对比。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叶奇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陈根远《方寸大千 中国古代玺印篆刻》

历代印章印面尺寸对比。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叶奇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陈根远《方寸大千 中国古代玺印篆刻》

专家建议,藏家多看少买,通过逛博物馆等方式,学习古代印章知识,积累古印“标准器”。藏家除了关心印章的真伪问题外,还应关注交易渠道,谨防“套路拍”的诈骗陷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曾经制作动漫小视频介绍“套路拍”诈骗伎俩,欢迎大家关注。

古董拍卖“水很深”?三分钟教你识破“套路拍”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谭琦

图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提供

编辑 张茵 冯颖妍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