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为团结员工、激励士气的雄文,却演变成为众目睽睽的靶子,总部在深圳的阳光保险近日被推到风口浪尖。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奋斗者”叙事光环之下,曾经作为厅官“下海”创业的阳光保险创始人张维功拉员工开会到凌晨的新闻引发热议,这家民营保险巨头高压、高强度的工作文化也引来舆论关注。自2004年创立以来,阳光保险以激进姿态在行业中一路狂奔,董事长日均16小时的工作时长、频繁的夜间会议、下属经常后半夜收到工作消息……这些细节传递了鲜明的“一把手文化”,也暴露出传统企业在转型时代面临的焦虑心态。
眼下,“一把手”酷爱加班的深层逻辑又在哪里?在新的经济周期下,未来是持续“燃烧式奋斗”,还是回归理性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关乎阳光保险的下一步,也是整个保险行业健康生态的“灵魂之问”。
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董事长,下属经常后半夜收到消息
4月21日,“阳光保险董事长拉员工开会到凌晨”的词条冲上热搜。据公开报道称,阳光保险近日发布内部通知,张维功董事长4月9日与人力、科技板块员工代表座谈,员工代表围绕公司人力资源科学管理体系、机器人建设等方面谈问题讲干货、提建议。董事长就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与想法。直至凌晨2点半,才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结束。
记者留意到,这场持续到凌晨的座谈会被称为“是阳光保险向更为高效和科学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了核实上述有关座谈会的报道是否属实,日前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多方渠道向阳光保险总部发函,不过截至发稿前仍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阳光保险的这种熬夜加班文化由来已久。知情人士介绍,张维功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起来异常“拼”的人,他也把这种习惯带给了阳光保险。此前,市场同业也曾调侃阳光保险内部有一个“夜总会”——夜里总开会。
董事长张维功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并不避讳谈到自己的工作时间长和对员工要求高。2018年,在接受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专访时,张维功就表示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下属经常后半夜收到他的消息。新华社旗下杂志《金融世界》2012年的一篇报道中也提到,对于不符合公司制度的做法,张维功在开会时直接点名批评,不留丝毫情面。
厅级干部下海,“仕而优则商”的魄力和挑战
实际上,加班文化背后,只是企业文化的微缩影,从某种意义看,背后更折射了“创始人文化”。
1963年底出生的张维功今年将近62岁。在创办阳光保险之前,张维功就已经在保险领域摸爬滚打数年。记者梳理其履历注意到,他早期曾在保险央企中国人保工作,曾担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2000年他进入中国保监会江苏监管局,2003年调任中国保监会广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年仅40岁的张维功一举成为当时中国保监会系统中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他行事风格中的强硬、敬业、严格要求或许就与这段体制内的经历有关。
如果说“学而优则仕”是一种主流选择,那么“仕而优则商”则是魄力考验,也充满未知挑战。
2004年,中国保监会放开中资保险公司的闸门,在这股行业浪潮下,张维功也“下海”创立了阳光保险。当年新批的18家中资保险公司中包括7家财产险,阳光保险就位列其中。
记者注意到,“奋斗者文化”、“高压”、“敬业”这些词似乎从阳光保险创办开始就刻入这家企业的基因里,并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紧迫感。作为执掌阳光保险20年的创始人,张维功最常讲的故事是“创业之初8个月跑了389家企业,选中7家理念相同的理想股东” 。据悉,这7家股东就包括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外运、粤电力等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一家按市场化机制创立的民营保险,在创业早期能获得一批“国家队”的投资,与张维功的经历密不可分。
张维功掌舵之下的阳光保险在高手如林的保险市场上也占据一定江湖地位。年报显示,2024年,阳光保险集团总保费收入1283.8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保险服务收入640.0亿元,同比增长6.9%。扭转了前两年净利润下滑的趋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5亿元,同比增长45.8%。2024年末,集团总资产5817.90亿元。
不过,20年过去,当年最早的股东已经出现变化。按照阳光保险披露的股东结构看,除了部分央企子公司和国企之外,民企依然是主要力量。按照官网,其持股比例5%以上的股东包括北京锐藤宜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诚通金控投资有限公司、拉萨丰铭工程机械销售有限公司、北京邦宸正泰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旭昶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诚通控股集团、七匹狼控股集团等。
在成绩单的加持下,张维功熬夜加班拉员工开会的焦虑点和内驱力又在哪里?有一个观点指,阳光保险自2022年上市以来一直处于破发状态。2022年12月9日,阳光保险正式在港挂牌上市,发售价为5.83港元/股。不过,上市首日,阳光保险即“破发”,最低报5.51港元。2024年6月11日,阳光保险股价甚至探底2.28港元/股,相比发售价跌去了60%以上。截至4月29日,阳光保险股价为3.41港元/股,市值距离高点蒸发超200亿元。
一批“老臣”追随,张维功的创业故事能否持续激情澎湃
尽管阳光保险强调“公司无实际控制人”,但张维功显然是灵魂人物,也是这家千亿级企业治理机制的中枢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的采访中,张维功曾被问到是否看得清十年后发生的事情,对阳光保险未来发展有何看法。当时他的回答是“有的看得清,有的看不清,每个企业(发展得)怎么样我真不敢说。只能说是为了看得清,才不断地天天加班,天天熬夜”。
张维功自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按照阳光保险披露的董监高相关信息,这个团队阵容超过20人。在该董监高名单中,来自学术界、经济界、法律界、金融界的多名独立董事是张维功的智囊团,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球、中国民生银行前董事长洪崎等。
不过,张维功的麾下,更多是在创业初期便追随他开疆拓土的“老臣”。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看到,较大比例高管在阳光保险有近20的工作经历,是张维功的忠诚大将。
例如现任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联席首席执行官李科2005年就已在阳光保险,是公司元老;现任阳光保险集团执行董事、阳光资产管理总经理彭吉海2008年入阳光保险。此外,阳光保险集团第六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候选人王霄鹏也在阳光保险工作了17年。
有分析指,从公司高层任职时长的角度来看,阳光保险的核心层较为稳定,普遍都跟随张维功创业到发展十数年,应当是对阳光保险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较为认同。相应的,张维功在公司内部拥有的绝对掌控力和话语权也可以想见。
不过,今年3月,阳光保险刚经历了一次“新老交替”。该公司两位“元老”赵宗仁及王永文已不在执行董事名单中,二人均因年龄原因辞职。不过同样为执行董事的张维功出生于1963年12月,李科出生于1964年9月,今年均已经超过60岁。彭吉海和候任的执行董事王霄鹏也超过50岁。
激情创业、勤奋文化、紧迫姿态、超高工作时长……这些曾是阳光保险过去20年来实现加速跑的“法宝”。不过,眼下已届花甲之年的张维功,还能否持续演绎激情澎湃的创业故事,或许仍是挑战重重。
采写:南都·湾财社研究员 袁泽睿
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