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港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图景——2025“港洽周”观察

湘遇湾区 2025-05-19 16:15

在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时代语境下,2025年“港洽周”以湖南对外开放“金名片”的姿态,于初夏时节拉开区域合作的升级帷幕。这场为期4天、涵盖20余场活动的经贸盛会,携203个招商项目亮相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双循环”战略深化的背景下,勾勒出湘港两地从要素流动到生态融合的全新发展逻辑。

湖南—粤港澳大湾区院校企业成果对接会。

湖南—粤港澳大湾区院校企业成果对接会。

全球产业链加速分化的当下,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破局关键。湖南在本届“港洽周”重点推介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8条优势产业链,搭建起香港科研实力与湖南制造能力的对接桥梁。两地通过“前研后产”模式构建创新闭环:高校与园区共建的3D打印实验室孵化出多家高科技企业,人工智能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本地新能源汽车智能系统,科技集团投资打造的“香港研发+湖南转化”走廊等实践,不仅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更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湖南打开突破瓶颈的通道。资本层面,政府高比例出资的基金撬动大湾区社会资本投向科创领域,湖南在港上市企业与港交所的对接,则凸显出两地资本深度融合的迫切需求。

港澳地区近30万湘商与10万校友,构成湖南招商引资的独特纽带。本届“港洽周”展现出从“乡情驱动”到“生态共建”的转变:近三年湘商回湘投资超3900家企业、到位资金1.63万亿元的背后,是湖南从“老乡情怀”到“产业生态”的升级。深圳企业投资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冷链巨头落子长沙中南枢纽等案例,既源于桑梓之情,更基于对区域数字基建与物流枢纽价值的认可。跨越代际的人才网络形成“柔性流动”生态,香港高校专利通过校友渠道落地湖南,本地企业技术难题经协会对接香港实验室;商协会携标准互认、金融试点等方案参会,标志着合作从项目对接迈向规则协同。

毕马威报告揭示的“一低六好一优”投资优势,在“港洽周”中转化为系统竞争力。生活成本仅为一线城市1/5,却集聚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与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低成本+高配套”组合,让湖南招商逻辑从“政策洼地”转向“系统竞争力”。深圳会场的“资源超市”平台以实时数据与智能算法破解项目落地难题,14个市州的“定制化”推介将服务细化到区县。企业的亲身经历成为营商环境的最佳注脚:某新能源企业盛赞“全程无忧”服务,某科技巨头认可“有求必应”的政务生态,某冷链项目从签约到封顶仅用一年,共同勾勒出湖南市场化、法治化的发展沃土。

当洞庭湖畔的发展热潮与维多利亚港的开放气息交相辉映,2025“港洽周”的价值超越传统经贸活动范畴。它展现的是湘港两地以创新机制实现“优势再造”的实践——香港科创资源与湖南制造产能深度耦合,大湾区资本与中部产业生态同频共振,形成从“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资本赋能”的完整链条。这种跨区域融合不仅是“优势互补”,更是通过规则对接、生态共建实现的系统协同,为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湘港样本”。

在“双循环”战略纵深推进的当下,湘港合作的启示在于:区域协同的核心是发展逻辑的同频共振。当政策红利转化为系统竞争力,当要素流动深化为生态融合,洞庭潮与维港浪的共振,正汇聚成中国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既是湘港两地合作共赢的见证,更是观察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窗口,为未来更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思路与范式。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编辑 张鹏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