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浪潮下,银发经济正从传统养老服务的“小切口”向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的“大产业”跃升,成为一片潜力无限的新蓝海。
2025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出台20条措施,旨在培育银发经济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作出具体部署。
江门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在银发经济赛道上潜力无限。面对国内多地抢滩银发经济,江门应当错位发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构建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共享城市发展红利,更以银发经济为突破口,激活产业新动能,全力塑造区域经济增长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由此,建议从三方面创新路径、深挖优势,积极谋划布局未来新增长极。
一是优化产业生态,推动集群发展。在银发经济产业园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设立“江门银发经济创新示范区”,以“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社区服务”为核心,吸引各类涉老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完整产业链,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全面发力。如在制造业升级方面,依托蓬江智能家电、新会大健康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智能康复器械、健康监测设备、养生设备等产品。在文旅融合上,可开发“侨乡银发旅游专线”,设计慢节奏、深度游的旅游线路,串联蓬江历史文化街区、开平碉楼、台山上下川岛、恩平温泉等景点,配套中医理疗、陈皮膳食等特色服务,打造“旅游+康养”新消费场景。在社区嵌入上,大力推广“物业+养老”模式,鼓励房企在新建社区配建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对存量小区开展适老化改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二是放大侨乡优势,构建服务矩阵。建立粤港澳银发经济标准互认机制,探索建立社保衔接与跨境服务机制,打通跨境养老壁垒,联合港澳推出“湾区养老旅居卡”,实现资源互通,拓展旅居服务,以侨乡情和性价比打造港澳老人“银发新乡”。举办“华侨银发经济招商会”,鼓励社会资本对接跨境养老资源,发展中高层次医养服务机构,重点盘活江门市银葵医院项目,加强侨资引流,倾斜政策扶持,吸引侨商投资养老社区、康养中心,加快建设大型示范性康养综合体,吸引更多华侨华人“落叶归根”回乡养老。推动陈皮酵素、鹤山红茶等农产品获得香港“安心养老食品”认证,加强银发经济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输出。推动文化赋能,拓宽老年教育供给渠道,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在全市多点布局建设老年大学,面向大湾区、全国及广大华侨华人“招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如书画、音乐、摄影等,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学习生活需求,让老年人在学习中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促进“养老+文娱”发展。
三是深化医养结合,破解资源瓶颈。围绕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和备老群体的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联合大型上市保险公司,结合江门实际开发个性化康养套餐,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模式,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推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等医疗机构和高校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组建“医养联合体”,破解医师多点执业难题,在各县(市、区)建设“老年人健康驿站”,建设一批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店),配备AI诊疗系统、远程心电监测设备,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平台载体,定期开展银发医疗保健主题活动。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审标准和监管机制,加强社会宣传,改变大众对养老护理行业的认知。支持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等院校优化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设置,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治疗等特色专业,引进日本介护师、德国康复技师等国际专家,举办老年服务技能大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银发新赛道,建立“银发经济人才库”,打造“年轻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郭华生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邹陆林系中共江门市委党校副教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