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在粤北山区阳山县的田间地头,一垄垄鲜嫩的西洋菜在微风中舒展叶片,这里即将迎来新一季的丰收。
阳山西洋菜,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备受推崇,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这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自2023年起,省农科院蔬菜所联合阳山县农业农村局、阳山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清远市政府与百农国创联合发起的小微企业帮扶项目支持下,展开了一场从抗旱保产、品质突围、品牌筑基到产业化服务的全链条帮扶行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山区特色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实地调研摸实情,精准施策解难题
西洋菜是水生蔬菜,而阳山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旱地种植模式,以越夏栽培(5-9月)为主,利用冬暖夏凉(常年水温保持18-20℃)的山泉水作灌溉用水,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其独特的风味。
然而,2024年秋冬至2025年初持续干旱,小微企业项目帮扶企业阳山县丰华公司、绿瑛公司等种植基地遭遇“水荒”,“去年10月至今降水不足,部分地块不得不放弃生产。”有种植企业负责人说。
在调研走访中,省农科院蔬菜所小微企业帮扶项目专家团队发现,传统阳山西洋菜种植依赖天然降水,抗旱能力薄弱。
为此,专家团队与阳山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制定应急方案:一方面,指导企业利用有限水源开展维持性灌溉,清理杂草为雨季恢复生产做准备;另一方面,探索旱地节水栽培模式,引进喷灌设备,试点维持性灌溉法,让阳山西洋菜度过了最艰难的缺水期。
缺水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另外的问题接踵而至——科研人员敏锐发现西洋菜黄叶病频发。“植株叶片发黄导致产量下降15%-20%,但以往检测土壤营养元素未发现显著异常。”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钟玉娟有点疑惑不解。
“那就转变思路。”钟玉娟说,团队直接对病株和健康植株进行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元素分析,首次发现黄叶病植株的钙、铁、铜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植株。
据此,钟玉娟团队认为,旱地西洋菜一年亩产超万斤,连续种植导致土壤营养失衡,而浅根系特性让植株难以吸收深层养分。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提出“定期翻耕+精准追肥”技术方案,指导企业在菜地旁堆放熟石灰调节土壤pH值,补充蔬菜消耗的大量钙质,针对性补充中微量元素,两个月内使基地黄叶病发生率下降60%。
西洋菜专家与企业技术工人交流西洋菜种植问题。
西洋菜专家与企业技术工人交流西洋菜种植问题。
品质管控筑根基,标准引领促升级
经过与水生西洋菜品质对比,团队发现阳山旱地西洋菜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硫苷、风味品质物质含量等均高于水生产品。
“阳山高海拔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旱地栽培模式,有效规避了食品安全风险。”钟玉娟说,得益于山泉水滋养生长的阳山西洋菜,具有成为优质农产品的先天优势。
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省农科院蔬菜所正在牵头制定《阳山西洋菜种植技术规程》和《阳山西洋菜产品标准》,联合阳山县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调研,将“水源洁净、土壤休耕、精准施肥、优质安全”等特色要求融入标准条款。
“我们让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既保障品牌需求,又确保技术落地。”阳山县农推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两项标准已完成清远市地方标准立项申请,计划 2026年下半年正式发布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应用,届时将成为阳山西洋菜“走出去”的“质量身份证”。
“我们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技术难题,更要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和标准基础。”省农科院蔬菜所博士骆善伟介绍,该标准将涵盖产地环境、种植管理、质量安全等20余项核心指标,预计减少农药使用20%以上,推动阳山成为华南地区高端西洋菜主产区。
阳山西洋菜生产基地位于远离工业污染的高海拔群山之中。
阳山西洋菜生产基地位于远离工业污染的高海拔群山之中。
全链帮扶强产业,政企协同破瓶颈
产业发展离不开多方协同。在清远市小微企业帮扶项目的支持下,省农科院蔬菜所搭建起“科研+推广+企业”的三方联动平台:针对种植环节,建立200亩核心示范基地,免费提供抗病品种和新型肥料;在加工流通领域,指导企业建设预冷保鲜和果蔬烘干设施,开发即食西洋菜汁、脱水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附加值;在市场端,协助企业将检测报告纳入产品溯源体系,通过电商直播、农博会等渠道推介“阳山西洋菜”品牌,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40%。
同时,阳山县政府牵头组建阳山西洋菜产业联盟,联盟由县农业农村局、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华南农业大学以及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管理、科研人员组成,加强阳山西洋菜药膳产品研发与生产。
“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现在有专家团队‘把脉’,政府部门‘护航’,帮扶项目‘输血’,产业发展更有底气。”小微企业项目帮扶企业绿瑛公司西洋菜基地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当地企业的共同心声。
在省农科院蔬菜所与阳山县农业农村局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明确,接下来将在智慧农业、有机认证等领域深化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品牌培育”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这无疑将推动阳山特色农业迈向更高质量。”广东省现代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连州菜心、西洋菜小微企业帮扶项目核心成员谢大森表示,广东省蔬菜“土特产”200多个,除目前已开发的20多个地方品种外,其它品种亦具有独特风味和特色,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亿元级、十亿元级产业。
据了解,目前蔬菜所已研发集成全链技术体系,并先后为连州菜心、阳山西洋菜、增城“迟菜心”、揭阳红脚芥蓝、三水黑皮冬瓜、乐昌张溪芋头等10多个蔬菜“土特产”提供科技发展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蔬菜所将继续依托技术优势和经验,为全省更多的蔬菜“土特产”定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产业链拓展、产业升级方案提供科技支撑,为推进“百千万工程”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南方+记者 黄进
通讯员 钟玉娟 骆善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