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群年轻人“复兴”了一个“空心村”|吾心吾乡③
返乡扎根基层的7年里,“90后”社工姑娘吴碧瑶,曾每天琢磨着如何让乡村“活起来”。
她所在的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此前曾经繁华一时,建成了邮局、工业建筑、剧场、粮仓……从上世纪90年代逐渐萧条,一度只剩9户人留守。现在,塘口墟有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成为网络游民、游客争相聚集的文化地标。
塘口墟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庭院里,聚满了年轻人
塘口墟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庭院里,聚满了年轻人
现在的吴碧瑶是塘口墟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每天考虑最多的是怎么让塘口“火起来”,让外来青年“融进来”。
最近,塘口又有了新尝试——启动建设“IE公社”,以“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的开放姿态,向全球“无界创客”抛出橄榄枝。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江门市委宣传部表示,“IE公社”项目一方面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能构建共建共享社区生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为乡村振兴“铸魂”。“IE公社”项目旨在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的“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汇聚于江门。
塘口墟的粮仓被改造成先锋书店
塘口墟的粮仓被改造成先锋书店
一座曾因人口外流而沉寂的侨乡,如何逆袭为青年聚集的理想社区?社区主任吴碧瑶、建筑师马禹、咖啡师梁艳芬——三位不同背景的“新塘口人”,正是这场逆袭的缩影。他们以创新破局、以文化铸魂、以共建聚力、以情感扎根,既是乡村发展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活力的受益者,共同勾勒出一幅“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图景。
在9户人的旧墟上织网造梦
“在我小时候,亲戚朋友的首选都是出国。”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平人,吴碧瑶对侨乡的移民传统深有体会。
这个孕育了1833座碉楼的岭南侨乡,自19世纪后半叶便见证着乡民远渡重洋。绵延百余年的“出海潮”让江门成为中国最早出现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问题的区域之一。
塘口墟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吴碧瑶
塘口墟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吴碧瑶
2018年11月,吴碧瑶辞去广州的工作返乡,成为塘口墟的一名专业社工。彼时的塘口基础设施不完善,三分之二的居民是常年生活在船上的疍家人。台风过境时,粮仓积水常常没过半身,村民们划着小船出行,成了她最深刻的初印象。
“看着他们的生活状态,我就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吴碧瑶从最基础的民生工作入手,挨家挨户走访,协助疍家人上岸定居,改善居住条件,逐步赢得村民信任。如今村民遇见她总要拉回家吃饭,“他们把我当亲孙女看待”。
随着路灯工程、道路硬化等基建逐渐完善,塘口镇支持首批设计师对塘口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村庄开始有人回流。最先回归的是银发养老群体,接着,中青年人发现村里的老房子成了“香饽饽”,租售价格节节攀升,不如回来创业。最典型的当属“文记煲仔饭”,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最初门可罗雀到成为村内地标,“他们的收入翻了番”。
吴碧瑶展示外地前去塘口游玩的小朋友留下的美术作品
吴碧瑶展示外地前去塘口游玩的小朋友留下的美术作品
环境改善直接破解了空心化困局。吴碧瑶介绍:“社区现有居民三分之二为外来人口。”为了吸引并留住这群青年,塘口镇建设了开平市第一个由镇级建设的人才驿站,此外还有人才公寓、人才饭堂、人才农场,构建起新乡民生态圈。
如今吴碧瑶日程满档,许多社区活动都由她与工作人员策划发起。作为“大家长”,吴碧瑶手机通讯录里存满了入住创业青年的号码。五四青年节的手工活动、三八妇女节的插花会……她都会逐一通知。“塘口的环境越来越好,邻里相处融洽,我每天都是笑着来上班的。”吴碧瑶说。
从出差10天到三年的扎根
33岁的马禹是河南人,扎着小辫。2018年跟随無名营造社创始人、建筑师陈国栋在贵州省黔东南投身乡村建设。
2020年,开平考察团远赴贵州向無名营造社发出邀约入驻塘口。2022年8月,在老师陈国栋的指示下,马禹带着简单行李来塘口踩点,本以为只待10天,却没想到一留就是3年。
無名营造社建筑师马禹
無名营造社建筑师马禹
初到塘口时,这里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区域规划完善,往返大湾区核心城市交通便捷。首批扎根在此的设计师李继津活化了塘口墟旧工厂,吸引不少人气;广东首家“先锋书店”同期施工,各地设计师汇聚于此。“大家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在田埂散步,这种状态太理想了。”马禹说。
而真正让他从“出差”转为“生活”的是参加了社区的人才农场。“碧瑶给工作室分了一块地,让我们种菜。”从未接触过农活的马禹,在村民阿姨的手把手指导下,种下豌豆苗、南瓜、番茄,甚至把河南家乡菜也种到了田里。建筑师的职业习惯让他自带“丈量基因”——用画尺规划菜畦,将土地开垦得方正规整。
随着菜苗破土生长,他也逐渐扎进了塘口的土地。如今骑单车进村,村民会喊他“来家里吃饭”,他也常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分给邻里。这份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感”,让他彻底从异乡过客变成了“新塘口人”。他特别感谢吴碧瑶带领的社区,“让大家感受到松弛的生活氛围,社区参与度也越来越高,真正地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生活状态。”
这份融入感也延伸到工作空间——無名营造社在塘口的工作室由旧粮站改造而成,既保留侨乡碉楼特色,又延续工作室一贯风格。前区名为“無名x半分”的咖啡馆陈列着历年乡村建设项目的模型;中庭露天院里,闲暇时还能支起烤架围炉烧烤;后方工作区,三只小猫在横梁上打盹,偶尔俯视着伏案工作的建筑师,为空间添了几分灵动……
如今,马禹的生活满是烟火气息:清晨在田间打一套八段锦,到谭溪墟吃完早餐后便开始每天10小时的工作。傍晚时分,或漫步于田间地头,或与伙伴们小酌闲聊。
马禹在工作室的办公桌上
马禹在工作室的办公桌上
今年,马禹和团队在承接全国项目的同时,正式接手塘口谭溪墟市场与旅游设施更新项目——这不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他们从“观察者”转变为社区建设“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建筑师马禹在塘口住了三年了
建筑师马禹在塘口住了三年了
咖啡杯里的“乡村文艺复兴”
梁艳芬偏爱一切多巴胺颜色。她的“半分咖啡”小店里,黄色墙面、红色落地灯、蓝色椅子相映成趣,她连发丝都染成了绚丽红。
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平塘口人,梁艳芬18岁起便在江门、澳门的咖啡圈拜师学艺。偶然间,她在网上刷到“让全村人都喝上咖啡”的标语,顿时心动不已,觉得“太酷了”。
咖啡师梁艳芬回到村里创业
咖啡师梁艳芬回到村里创业
2023年底,她揣着这个想法回到家乡,在自己家门口开了“半分咖啡”小店。“以前做事总留半分,瞻前顾后,这次想全心投入,‘半分’既是警醒,也是突破。”她解释店名由来。
梁艳芬在做咖啡
梁艳芬在做咖啡
梁艳芬的咖啡店里,充满了侨乡元素。她以新会陈皮、开平腐乳为原料,研发出独具特色的陈皮冷萃咖啡和腐乳咖啡。陈皮冷萃咖啡制作工艺复杂,需低温浸泡陈皮6小时,再与咖啡搭配,虽然成本高,但风味独特;腐乳咖啡则在江门咖啡节上意外爆火,成为店里的招牌。“我想把开平的特产融入咖啡,让更多人通过咖啡了解我的家乡。”梁艳芬说。
这份坚持吸引了马禹和陈国栋师徒。两人初次探店后便成了常客,从咖啡豆产地聊到空间设计。谈及工作室前院空置,他们一拍即合。“沟通特别顺畅,彼此尊重想法。”無名营造社提出免租两年、待客流稳定后再分成的合作模式,为创业初期的梁艳芬卸下重担。
今年“五一”假期,“無名x半分”正式开业。店内吧台镶嵌着塘口老砖切片,定制红砖杯垫印着logo纹样,新旧元素碰撞出独特质感。开业首日便迎来“人从众”场景。
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在塘口落地,这些飘着咖啡香的空间,正成为青年回流的磁场、文旅破圈的支点。
塘口的蝶变源于“无界创客”生态:政策扶持吸引各地青年参与文旅开发,侨乡文化通过设计、美食、活动被重新激活。社区农场、旧厂改造、咖啡小店……这些项目看似零散,实则构建起新的社区关系——本地人与外来者共治共建,传统与现代无缝融合。
统筹:胡念飞 王海军 冼伟锋 朱伟良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维康
南方+记者 张笛扬 王越莹
撰文 黄绍侦
视频:万稳龙
设计:潘洁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