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燕:为特殊儿童“闯”出一片天丨医路向党⑥

作者 王谢思齐 2025-09-04 08:02

编者按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温暖的人,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却是患者心中的一束光。“医路向党”记录这些真实而恒久的感动。有守护生命的故事,有暖心的呵护,有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善意。让这些温暖片段,成为医患之间理解的桥梁。


在云浮市人民医院四号楼的儿童康复治疗室里,看到的是一片繁忙而温暖的景象。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叶静燕正在帮助一个特殊儿童做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再来一次,你可以的。”她轻声鼓励着孩子,眼神专注而温柔。

10年前,当叶静燕第一次走进这家医院时,这样的场景是不可想象的。2015年,作为云浮市人民医院第一位专业儿童康复治疗师,她面对的是一片空白。

“我来之前,云浮没有专业的儿童康复治疗。拯救一个特殊儿童,能让整个家庭减轻负担,整个社会也减轻负担。”这是她最简单的信念,也是最执着的坚持。

从零开始的坚持

2010年从康复治疗专业毕业后,叶静燕在珠海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2015年来到云浮市人民医院时,她发现本地的儿童康复领域几乎是一片荒芜。

“很多本地人告诉我,不能在医院进行脑瘫康复治疗。”叶静燕回忆道,“他们只能带着孩子到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去看病,周围奔波,花费巨大。”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叶静燕决心改变现状。作为科室唯一的儿童康复治疗师,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工作。但她并不孤单,患者的迫切需求成为她坚持的动力。

孤军奋战三年后,叶静燕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团队成员——张显毅,后来又从儿童医院招聘了几位专业治疗师。如今,她的团队已经发展到4个人,分别负责运动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感统治疗。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叶静燕曾到当时全国非常出名的儿童康复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儿童医院进修,师从刘振寰教授团队。她还参加了各类专业培训和学习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2015年至今,云浮市人民医院的儿童康复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建立了三个儿童康复治疗室,包括运动治疗、精细功能治疗、语言治疗以及相关评估体系。“以前没有的,现在我们都完善了。”叶静燕说。

“小孩是有无限可能的”

在叶静燕的治疗生涯中,有一个孩子让她格外难忘。

一个因胆红素脑病导致脑瘫的男孩,在外院治疗了一年后,医生建议“回家调养”。男孩一周岁生日那天,家长带着他找到了叶静燕。

“他的肌张力非常高,高到三级以上。每次去做治疗,我们要两个人才能掰开他的手。”叶静燕回忆起初见时的情形,“不能抬头,不能坐,也不会说话,连妈妈的音都不会发。”

面对这样的孩子,叶静燕没有放弃。“我的个人观点认为,小孩是有无限可能的。他的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我觉得不能那么早去宣判这个小孩。”

她为男孩制定了全面的康复计划:脑瘫肢体综合训练、肌肉疏解、拉伸运动,还有口肌治疗和手部精细功能训练。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奇迹发生了。男孩两岁三个月学会站立,两岁五个月学会走路。如今,这个曾被判定为“无治疗价值”的孩子已经能在普通小学上学。

现在这个孩子每次来回复查都是一副欢快模样,他一推开治疗室的门就喊:“医生我来了,我又来看你了!”看着那个曾经不会抬头的男孩现在能跑能跳,还能上学读书。她微微一笑,眼神里满是欣慰。

“虽然他偶尔还会有些应激性紧张,但已经可以拿东西、写字了。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我们都很开心。”叶静燕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在云浮这片土地上,她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特殊儿童“闯”出了一片天。

让患儿拥有快乐的童年

在专业技术之外,叶静燕的人文关怀同样让人动容。

有一个来自云安区的家庭,妈妈是残疾人,全家靠爸爸一人收入维持生计,孩子因出生时缺氧导致发育落后。

“有一天,天气突然转冷,我叫她老公回云安拿衣服,她说回去一趟车费要12元,有点贵。”叶静燕的声音哽咽了。于是,她从家里拿来了自己怀孕时穿不下的衣服和孩子的旧衣,还送了一些纸尿片。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个孩子的发育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每年“六一”儿童节,她都会自费购买各种小零食作为礼物送给小患者。一名重度脑瘫儿童在康复师的引导下,第一次主动接过礼物并主动说出“谢谢医生”,让在场家长和医护人员倍感欣慰。

“孩子们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需要心灵的温暖。”叶静燕表示,“这些礼物虽不贵重,但承载着我们医务人员的心意,希望他们能更勇敢地面对治疗。”

此外,康复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还曾为困境患儿捐赠衣物,关怀活动已持续多年,成为科室的传统。叶静燕表示,未来将继续把人文关怀更深融入医疗服务,让患儿在战胜病痛的同时,也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云医轩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