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的关键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8月26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广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就进一步做好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谋划好广东“十五五”发展听取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和基层代表的意见建议。
黄坤明指出,要紧盯事关全局的战略课题深化前瞻研究,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制造强省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海洋强省建设等重点工作,谋深谋实一批创新性举措和标志性项目,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
产业兴则经济兴。截至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已经召开五场,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现代服务业专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等。过去一周(8月25—31日),广州、佛山、梅州、汕尾、东莞、阳江、湛江、肇庆等地市的市委书记们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谋篇布局。
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正重塑产业结构和布局。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何发展壮大?
今年8月,黄坤明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黄坤明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引领未来发展、正在“破土而出”的主导技术、重磅产业,广东必须以责无旁贷的勇气锐气抢占制胜这一新赛道。
“千年商都”广州提出“广州数智创新计划”,以数智技术赋能,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
8月28日,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走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到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调研,并就牵头督办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市政协重点提案进行督导。
在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郭永航详细了解园区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情况,要求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完善研发、中试、孵化、投融资等配套服务,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在听取市政协重点提案办理情况后,强调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算力、数据、人才等关键要素供给,引育更多头部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支柱。
8月27日,湛江市委书记余钢主持召开市委十二届第165次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有关会议精神,研究湛江市贯彻落实意见。
会议传达学习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精神,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突破方向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找准工作发力点、着力点。要聚焦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大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建立“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机制,进一步集成政策、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本土优势深度融合。
谋篇布局好“十五五”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黄坤明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是广东全力保持领先、推动实力跃升的关键五年,必须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乘势而上、攻坚突破,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广东各地如何谋篇布局好“十五五”,构建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8月26日,汕尾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暨全市“西承东联”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2025年第二次会议召开,汕尾市委书记逯峰主持会议并讲话。
逯峰强调,着眼产业提质,建强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锻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眼海洋强市,统筹“陆—岸—近海—深远海”空间布局,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等等。
8月29日上午,2025年东莞市党外人士暑期座谈会召开,通报东莞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围绕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谋篇布局好“十五五”,听取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出席会议并讲话。
韦皓指出,希望大家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聚焦扩内需拓市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等重点领域,多做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建言献策、牵线搭桥等方面工作,助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同时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更多前瞻性思路和建议,助力东莞绘好发展总蓝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8月29日,阳江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阳江市委书记卢一先主持会议并讲话。卢一先在讲话中强调,第三季度是全年工作承上启下、攻坚突破的关键阶段。
卢一先强调,要准确把握围绕中心大局履职的重点任务,持续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重点立法工作,聚焦重点领域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要准确把握狠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贡献人大力量。
挺起产业“硬脊梁”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硬脊梁,唯有挺起硬脊梁才能真正挑大梁。
日前,省内最大的光芯片产业化项目落户佛山,这也是佛山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佛山如何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8月26日,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到佛山高新区调研。唐屹峰来到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深入了解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科创资源等情况。
唐屹峰强调,要坚持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并重,聚焦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8月29日,肇庆市委书记张爱军到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深入部分在建项目现场,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动肇庆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调研。
张爱军强调,要继续深耕产业发展,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集群,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更具肇庆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1+N”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培养、引进、留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8月25日,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对其牵头督办的市政协《关于推进人才工作,助力梅州高质量发展》重点提案办理情况进行协商研究,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大抓人才、真抓人才,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马正勇强调,大力推进人才政策综合改革,着力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以人才“用得上、用得好”为标准,畅通人才供需对接渠道,在重点领域开展“点对点”“订单式”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更好赋能产业发展和教育振兴。
观察眼: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胜负手”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拥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产业竞争是大国角逐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关键的“胜负手”?关键是要做好这三篇文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随着《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广东已在多领域全方位加速谋篇布局,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优势。
区域观察工作室
主理人:叶石界 史成雷 温柔
本期执行:温柔
实习生:卢慧珊 李文 张壮
策划统筹:郭芳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温柔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实习生】张壮 徐鸣凯 丁陆薇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