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大桥镇石鲤鲜活上市,解锁乡村振兴三重密码

作者 潘俊宇 2025-09-02 11:31

金秋九月,凉风徐徐。近日,笔者走进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看到千亩农田翻起金色波浪,稻穗低头,鱼儿跃水,空气中混杂着稻谷的清香与山泉的甘甜。

稻田中,一尾尾灰背银腹的禾花鱼倏然掠过,掀起串串水花——它们便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桥石鲤”。近期,大桥石鲤一经上市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通过一条鱼,大桥镇正以生态、产业、文化三重密码解锁一座山城的共富之路。

稻田里的生态基因:一山一水育一鱼

海拔约800米的石灰岩高寒区,夏无酷暑,冬覆薄雪,山泉终年恒温18℃左右。稻农把田埂加高到40厘米,让水位恒定在20厘米——既防逃,又造流。稻花落水,鱼啄而食之;鱼粪回流,肥田壮稻;田螺潜底,疏通泥隙。三物共生,一水两用,一田三收。

笔者获悉,这样的种养殖遵循严苛的标准:插秧20天后投放150—200尾/公斤的鱼苗,90天至100天自然慢养,禁用人工饲料。经此养育的石鲤,背青腹白,肌间脂肪均匀,入口自带淡淡稻花香;同田而生的稻米也因山泉冷凉、肥力天然,“身价”从原本的3元/斤跃升至8至10元/斤,成为“瑶乡大米”中的精品。生态,由此成为品质最硬的背书。

随着发展提速,近年来,中冲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禾花鱼大米”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大桥石鲤获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荣获省级一村一品称号。

稻田外的产业密码:一条鱼撬动十倍收益

过去,“靠天吃鱼”只是自给自足;如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这条鱼游进了现代产业。大桥镇着力打造“稻田养鱼”农业发展新模式,截至2025年8月,大桥镇共有7个大桥石鲤养殖基地,大桥石鲤水稻种植示范面积5000多亩(包括稻鱼综合示范区面积650亩),其中水稻平均每亩产量达500公斤,大桥石鲤平均每亩产量达30公斤,稻田养鱼农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中冲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率先建成国家级示范区,大桥石鲤水稻种植面积达4000亩,稻田养鱼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当地农民算了一笔细账:每亩稳产禾花鱼30公斤、稻米500公斤,按市场价鱼60元/公斤、米8元/公斤计,亩均产值可达6600元,是传统种植的3倍!

餐桌上的文化输出:从菜品到文化IP

近年来,大桥镇党委、政府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打造“大桥石鲤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打卡和品尝,赤脚摸鱼、长桌鱼宴、瑶绣走秀、古道研学……

当地还开启线上直播销售,多元拓宽销售渠道。冷链车开进田头,“订单农业”签下大湾区,预制菜、礼盒鱼接连上线销售,通过顺丰快递送至消费者餐桌。一条鱼,串起育苗、养殖、加工、物流、电商全链条,让农户真正分享到产业增值的每一环。一条鱼,正游向更广阔的市场与未来。

文化赋能不止于节庆。该县人社局联合“粤菜师傅”工程,策划开展石鲤预制菜推介活动。当地依托当地红色资源,设计“稻渔观光+民俗体验+红色研学”一日游线路。

从稻田到餐桌,从餐桌到文旅融合,从舌尖到心尖,大桥石鲤用生态打底、产业立柱、文化铸魂,在层层稻浪之间写下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鲜活注脚。

南方+记者 潘俊宇

通讯员 邹佳燕 丘慧婷

编辑 杨韬
校对 符如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